张大爷确诊食管癌时,全家都陷入了焦虑。年近八旬的他,肺功能只有常人的一半,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的话像一盆冷水:“传统开胸手术风险太大,您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就在一家人几乎绝望时,医生提到了“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一种免开胸的微创技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张大爷接受了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就在护士的搀扶下迈出了第一步,十天后顺利出院。如今三年过去,复查结果一切正常。
食管癌:沉默的“食道杀手”
食管是连接喉咙和胃的“食物通道”。当食管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可能导致吞咽困难、胸痛甚至危及生命。食管癌在我国高发,每年约有15万人因此失去生命。手术切除肿瘤是早期和局部进展期食管癌的核心治疗手段。但传统开胸手术需30厘米长的切口,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许多高龄或心肺功能差的患者无法耐受,错失根治机会。
“免开胸”时代:充气式纵隔镜技术的突破
2015年,日本京都的Fujiwara教授团队首创了“充气式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理念。201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曹庆东教授将其引入中国并进行本土化改良。这项技术巧妙避开了风险最高的“开胸”环节:
1.颈部小切口(3~4cm)建立通道:向纵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压力稳定在12-15mmHg),人为创造一个清晰的操作空间。
2.“自上而下”精准操作:纵隔镜从颈部进入,在充气形成的空间内,安全游离胸段食管,并系统性清扫上中纵隔淋巴结(如喉返神经旁、隆突下等关键区域淋巴结)。
3.腹腔镜“自下而上”配合:同时在腹部打几个小孔(直径5~12mm),腹腔镜下完成胃的游离、管状胃制作、腹腔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部位:胃左动脉旁、贲门旁淋巴结)及食管下段的游离。
4.无胸腔干扰的重建:切除肿瘤后,管状胃经纵隔原食管床或胸骨后路径上提至颈部,完成食管-胃吻合。整个过程中,胸腔完全不受干扰。
充气式纵隔镜的核心优势:微创中的“微创”
1.免开胸,护心肺:这是革命性的突破!避免了对胸腔的侵扰,显著降低对心肺功能的要求。即使是肺功能差(FEV1<50%)、无法耐受单肺通气、高龄(>75岁)合并基础病、有严重胸内粘连或胸廓畸形的患者,也有了安全手术的可能。
2.创伤极小,恢复神速:疼痛轻:无需强效镇痛药,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VAS)仅2~3分(传统手术4~6分)。下床早: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活动(传统需3~5天)。进食快:胃肠功能恢复快,首次排气时间约2.5天。住院短:平均住院仅7~10天(传统14~21天)。
3.并发症锐减:尤其避免了开胸手术最常见的致命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衰竭。总体并发症率<10%,吻合口瘘<5%,喉返神经损伤<2%。
4.肿瘤根治效果可靠,严格质控确保手术质量:术中至少清扫15~25枚淋巴结。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阴性)≥95%。3年无病生存率(DFS)≥60%(早期病例可达80%以上)。
5.费用可控: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并不显著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与传统手术相当。
哪些患者最受益
1.心肺功能差的“脆弱”患者:如合并慢阻肺、肺气肿、尘肺、心功能不全(FEV1<50%或不能耐受单肺通气)。
2.高龄患者(>75岁),合并基础疾病者。
3.既往有胸部手术史或胸膜粘连者。
4.胸廓畸形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的患者。
5.临床分期T1-T3(肿瘤未广泛侵犯周围器官)、无远处转移(M0)、淋巴结转移限于区域(N0-N1)的胸段食管癌(尤其适合中上段)。
真实世界数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手术平均时间3~4小时(比传统胸腔镜缩短30%~50%),术中出血量<50ml,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极低。术后1天下床活动、疼痛轻微(VAS 2~3分)、7~10天出院已成为常态。
展望:重塑食管癌手术的未来
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技术,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治疗理念的飞跃。它打破了“心肺功能差=无法手术”的魔咒,为无数曾被判“手术死刑”的患者打开了生命之门。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在基层医院的推广,这种免开胸、恢复快、更安全的“超微创”手术,必将成为食管癌治疗版图上的重要支柱,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现代医学的进步。
如果您或家人不幸罹患食管癌,尤其当年龄或心肺问题成为手术“拦路虎”时,请务必与医生深入沟通,询问是否适用“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这项免开胸的技术,可能就是您重获新生的关键钥匙。生命的坚韧,往往在科技的温度里找到新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