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家庭护理“秘籍”

骨质疏松症家庭护理“秘籍”
作者:王敏   单位: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981

骨质疏松症如同“隐形的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骨骼健康,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严重时轻微碰撞甚至咳嗽都可能引发骨折。除了规范的治疗,家庭护理在骨质疏松症的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掌握以下护理“秘籍”,能有效延缓病情发展,降低骨折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科学饮食,筑牢骨骼营养基石

充足的营养摄入是维护骨骼健康的基础。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天应保证摄入1000~1200毫克的钙。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是优质的钙源,一杯250毫升的牛奶约含钙300毫克,每天饮用1~2杯,能有效补充钙质。此外,豆制品、绿叶蔬菜、虾皮、鱼类等食物也富含钙元素,可合理搭配食用。

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若食物摄入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同时,适量摄入蛋白质也很重要,蛋白质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量摄入可能增加钙的排泄,因此要保持均衡,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另外,要减少咖啡、碳酸饮料的摄入,它们会影响钙的吸收;限制盐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增加钙的排出。

适度运动,增强骨骼肌肉力量

运动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式。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能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改善骨骼健康。散步是简单易行的负重运动,患者可每天坚持30~60分钟,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步伐适中,速度以身体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不急促为宜。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不仅能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还能调节呼吸和气血运行,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练习。

抗阻运动方面,可使用弹力带、哑铃等进行简单训练。例如,利用弹力带进行腿部屈伸练习,每组10~15次,进行3~4组;手持哑铃进行手臂的上举、弯举动作,增强上肢肌肉力量。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等损伤。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日常防护,降低骨折发生风险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脆弱,容易发生骨折,因此日常防护至关重要。家居环境要进行适老化改造,卫生间安装扶手,方便患者起身和保持平衡;在浴室铺设防滑垫,避免滑倒;将常用物品放置在容易拿取的位置,减少登高取物的情况。患者行走时要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底要有良好的防滑性能,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  外出时,尽量选择光线充足、地面平坦的路线,避免在雨天、雪天等路况不佳时出行。上下楼梯、过马路时要格外小心,必要时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同时,要防止意外碰撞,在乘坐交通工具时抓好扶手,避免急刹车导致摔倒。

规范用药,坚持治疗不松懈

遵循医嘱规范用药是控制骨质疏松症病情的关键。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等。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治疗药物,可增强骨骼强度;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钙素类药物可缓解骨痛症状,降低骨折风险。

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一般要求空腹服用,服药后保持直立体位半小时以上,避免药物刺激食管。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骨密度、血钙、血磷等指标,让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关怀,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长期受疾病困扰,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家属要多关心患者,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下棋、养花等,丰富日常生活,转移注意力。患者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骨质疏松症的家庭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家庭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享受健康生活。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