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4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PORT),又称为输液港,是一种由注射座、导管、导管锁三部分组成的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
输液港因其留置时间可长达10~15年,甚至更久、埋置于皮下、方便美观等优势,常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但随着输液港应用的日益广泛,有研究显示,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3%~28.3%,成为影响输液港正常留置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呢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 CR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一种特殊类型,可表现为静脉血管内、静脉导管外壁或内壁血凝块的形成,这种血栓的发生与置入的静脉导管密切相关。
发生类型有哪些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植港侧肢体、颈部、肩部、胸部、颜面部肿胀,伴或不伴疼痛或皮肤颜色改变、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怒张、肢端麻木、肢体活动障碍等。
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包括沿血管走行方向区域皮肤出现红、肿,伴或不伴皮温升高,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血栓性导管失功:由于纤维蛋白鞘、纤维蛋白尾、导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的经导管输液滴速减慢或完全堵塞。
无症状血栓:以附壁血栓为主,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多是在检查中无意发现。
哪些因素导致
1.患者因素
高龄、肥胖、糖尿病等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血管壁硬化的患者人群。
有静脉血栓史、中心静脉置入史、近期手术史的患者,或患有终末期肾病、全身感染的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等。
因上腔静脉阻塞、放疗、感染等原因不能在上臂、胸壁部位植入输液港,而改由下肢植入的患者。
2.导管因素
输液港导管直径越大,占据静脉管腔越大,导管周围的血流量就变少,血流速度就减慢,出现血液瘀滞,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就增加。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该部位血流速度最快,血栓发生率最低。
导管材质越硬,血管越易受到机械性摩擦,血管内膜受损概率增大,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硅胶材质与血液相容性较好,质地柔软光滑,与血管内皮的黏附较低,血栓不易形成。
3.医务人员因素
植管部位、血管选择不当。
反复穿刺、送管:穿刺、送管次数的增加容易造成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
不规范冲封管:未正确把握冲封管方法、时机、冲封管液的量、输液港专用针插入方向等。
如何预防
操作人员应完成输液港植入与维护相关理论及实践培训并获得相应操作资质。
操作环境符合院感消毒要求。
严格掌握输液港植入的适应症、禁忌症。
操作前充分评估,使用超声引导,在满足治疗条件下,选择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导管与静脉直径比例≤45%。
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均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或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CAJ)。
输液港使用期间应使用专用的无损伤针,每7天更换一次;治疗间歇期应每4周维护一次。
带港期间保持植入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衣物,可进行洗脸、刷牙、梳头等正常日常活动,在患者身体情况允许下进行肢体锻炼,包括肩部活动操、握力训练、手臂运动等,可增加血液循环,降低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
多吃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类食物,比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豌豆都是优选,还可以选择黑木耳、大蒜、洋葱、绿茶等有清洁血管作用的“天然抗血小板聚集药”。
带港期间多喝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无限制饮食或液体摄入的情况下,每天可摄入2000ml~2500ml。
对肿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植港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病情越好,就能越好地保护血管,预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