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隐形风险”,做好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应对

直面“隐形风险”,做好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应对
作者:徐穗   单位:成都市金牛区荷花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86

在医疗、公安等特定职业领域,无数专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一项特殊风险——艾滋病职业暴露。了解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真相,掌握科学预防与应对方法,是守护职业安全的必修课。

艾滋病职业暴露,指医务工作者或警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接触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艾滋病病毒,可能导致HIV感染的情况。

暴露风险与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暴露途径等直接相关。含有高浓度病毒的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体液,以及深而大的伤口暴露,都可能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日常工作中的握手、文件传递等行为不会造成职业暴露,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面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预防是关键。规范操作是最可靠的防护,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物品都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要戴手套,操作完毕及时洗手,必要时手消毒。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要戴手套、防渗透口罩和防护眼镜,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还需穿戴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手部皮肤破损时,操作要戴双层手套。同时,要保证操作光线充足,防止被锐器刺伤划伤,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利器盒,禁止回套针帽等细节,都能有效降低暴露风险。此外,主动接受HIV抗体检测,建立基线健康档案,也是对自身和患者负责的表现。

同时医疗机构和用人单位应将职业暴露防护纳入常态化管理,为高风险岗位配备安全型注射器、防刺手套等防护用具。定期开展职业暴露应急演练,确保每位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处置流程。

倘若不幸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也并非“被判死刑”,还有“后悔药”可吃,及时、规范的处理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一旦暴露,应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向伤口部位方向持续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皮肤污染时,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粘膜污染用生理盐水冲洗,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之后,要及时报告用人单位,并配合当地职业暴露处置机构进行暴露风险评估,确定暴露级别和传染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是否服药、做好随访检测和感染调查等工作。

暴露后预防药物(PEP)是对抗病毒的“黄金武器”,最佳服用时间为暴露后2小时内,最晚不超过72小时,即使超过72小时也建议服药,推荐服药疗程为4周。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作用,但同时可能伴随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暴露者还需进行随访检测,暴露后需要采集血样,于1个工作日内将血样送至疾控中心保存,在暴露后的第4周、8周、12周、6月进行HIV抗体检测,严密监测感染状况。对于暴露者存在基础疾患或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延迟等特殊情况的,随访期可延长至1年。预防服药的暴露者还应做好血常规、肝肾功等副反应监测检查,并向疾控中心报送随访检测结果。

艾滋病职业暴露如同隐藏在职业道路上的暗礁,唯有以科学为灯塔,以规范为船桨,提高我们的认知,做好预防,规范处理,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才能在守护他人健康的航程中行稳致远。让我们携手关注这一问题,为特殊职业从业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