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前一秒还在正常聊天、干活,下一秒就突然捂住胸口倒在地上,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这背后的 “杀手”,很可能就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简单来说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被堵住了,心脏肌肉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它就像一颗埋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发作起来又快又猛,但其实在“爆炸”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这些信号,把它们当成了小毛病,最终酿成悲剧。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心肌梗塞的预警信号和急救方法,希望能帮大家守住健康防线。
心肌梗塞的预警信号五花八门,而且每个人的表现可能不一样。但只要我们多留意,就能抓住这些“救命的线索”。
胸口疼痛或不适
这是心肌梗塞最典型的信号。那种疼,不是针扎似的刺痛,也不是皮肉疼,更像是有块大石头压在胸口,闷闷的、胀胀的,还带着一种紧缩感。有时候这种感觉会从胸骨后开始,慢慢扩散到左边肩膀、胳膊,甚至下巴、牙齿、后背等部位。
疼起来的时候,人会忍不住想停下来休息,不敢动,有的还会冒冷汗、恶心想吐。这种疼痛一般会持续20分钟以上,就算吃了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
不典型的疼痛
除了胸口,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也可能是心肌梗塞的信号,这很容易被误诊。比如有的人会觉得肚子疼,像得了急性肠胃炎;有的人肩膀疼,还以为是肩周炎犯了;还有的人牙疼,去牙科检查半天也没发现问题。
这些不典型的疼痛,往往在活动的时候加重,休息一会儿能稍微减轻。如果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基础病,或者家里有人得过心脏病,出现这些奇怪的疼痛时,可千万别大意。
呼吸困难、乏力
当冠状动脉被堵住,心脏功能下降,身体就会缺氧,人就会觉得喘不上气,稍微动一动就累得厉害。
有的人可能在爬楼梯、走路的时候,突然觉得气不够用,必须停下来大口喘气。还有的人会莫名感到极度乏力,连拿起一杯水的力气都没有。这些症状虽然不像疼痛那么剧烈,但也可能是心肌梗塞的早期表现。
其他特殊信号
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来说,心肌梗塞的信号可能更隐蔽。他们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而是表现为意识模糊、晕厥,或者仅仅是感觉不舒服,但说不出具体哪里难受。
出现以上这些情况,该如何急救?
心肌梗塞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1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越早开通被堵住的血管,心肌坏死的面积就越小,抢救成功的几率也越大。所以,一旦怀疑是心肌梗塞,千万别犹豫,赶紧采取急救措施。
1.立即拨打120。发现有人出现上述症状,第一时间要拨打120急救电话。打电话时要冷静,说清楚患者的具体地址、症状、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是否有基础病等信息,这样急救人员能提前做好准备。
有的人觉得 “自己开车去医院更快”,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心肌梗塞发作时,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如果在路上发生意外,根本没有抢救条件。而急救车上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抢救设备,能在运送途中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抢救。
2.让患者保持正确的姿势。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时候,要让患者安静地躺着或坐着休息,千万别让他走动或用力。可以解开患者领口的扣子、腰带,保持周围空气流通,避免患者缺氧。
如果患者有硝酸甘油,在确认血压不低的情况下,可以让他舌下含服一片。但如果含服后症状没有缓解,就不要再继续吃了,以免引起低血压。
3.心肺复苏,关键时刻能救命。如果患者突然失去意识,呼之不应,摸不到脉搏,听不到心跳,说明已经发生了心脏骤停。这时候,心肺复苏就是唯一能救命的办法。
做心肺复苏时,先让患者平躺在坚硬的地面上,双手交叉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力向下按压,按压深度要达到5~6厘米,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按压30次后,再进行人工呼吸:捏住患者的鼻子,用嘴对着患者的嘴吹气,看到患者的胸口起伏后松开,连续吹2次。就这样重复按压和吹气的动作,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心肌梗塞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能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同时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有效降低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