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的前三个月被称为“黄金护理期”。这一阶段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窗口,家属的科学护理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是家属需掌握的7个核心护理动作,涵盖日常照护的各个方面。
体位管理
患者卧床期间需保持床头抬高15°~30°,促进头部静脉回流以降低颅内压。侧卧位是预防误吸的最佳姿势,每2小时需协助翻身一次,重点保护骶尾、脚踝等骨突部位,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压疮。意识模糊的患者需用软枕固定肢体,保持手臂微外展、手心放置软球,腿部外侧垫枕头防止关节外旋,预防肌肉挛缩。
生命体征监测
每日定时记录血压、脉搏、体温三项基础指标。血压需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持续高于此值或出现头晕、视物模糊,需立即联系医生调整降压方案。观察瞳孔变化至关重要:若一侧瞳孔突然散大或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提示颅内压升高,需紧急就医。意识状态评估可采用“呼唤-疼痛刺激”法,若患者对语言呼唤无反应,但轻拍肩部有皱眉等反应,需加强观察频率。
饮食调整
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克。吞咽困难者需采用糊状食物,如将鱼肉、蔬菜打成泥状,用勺子轻压舌根辅助吞咽,每口食物量控制在5 mL以内。对于留置胃管的患者,喂食前需回抽胃液确认管道位置,喂食后保持半卧位30分钟防止反流。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 mL,分6~8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呛咳。
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4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初期由家属协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上肢做屈肘、伸腕动作,下肢进行髋关节内收外展,每个动作重复10次,每日3次。随着肌力恢复,可引导患者尝试握毛巾、抬腿等主动运动。语言障碍者需从单音节发音开始训练,如先练习“啊”“哦”等元音,逐步过渡到词语拼读。所有训练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预防需做到“三步法”:每日晨起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翻身时轻拍背部从下至上、由外至内;鼓励患者深吸气后用力咳嗽。泌尿系统护理方面,留置尿管者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两次,每2小时开放尿管一次以训练膀胱功能。深静脉血栓预防可通过穿弹力袜或使用气压治疗仪,每日活动下肢关节15分钟。
心理支持
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采用“非语言沟通”技巧:保持眼神接触、点头回应、轻握患者手掌传递安全感。避免使用“快点好起来”等催促性语言,可改为“今天你主动抬腿了,比昨天进步很大”等具体鼓励。每周安排30分钟“情绪释放时间”,让患者通过绘画、听音乐等方式表达内心感受。
环境管理
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控制在50%~60%,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地面铺设防滑地垫,家具边角加装软包,走廊安装扶手。夜间使用小夜灯照明,避免强光刺激影响睡眠。将常用物品(如水杯、呼叫铃)放置在患者伸手可及处,减少活动时的安全隐患。
黄金护理期的核心原则:所有护理动作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头颅CT、凝血功能等指标。家属需建立“护理日记”,记录每日血压、训练进度、异常症状等信息,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康复是一场持久战,家属的耐心与科学照护,是患者重返生活的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