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针对脊柱支撑结构损伤的修复性手术,其手术室护理实践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性配合。它已演变为一个融合精准评估、动态化干预与深度人文关怀的综合性保障体系。在微创外科技术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现代手术室护理模式正经历着从“响应式配合”向“预见性协同”的深刻转变,为手术安全性和患者预后构筑起一道无形的、至关重要的防护屏障。
术前评估:
解剖与力学评估:基于脊柱全长CT三维重建数据,进行手术体位模拟,精确识别皮肤受压风险区域,制定个性化的压疮防范策略。
呼吸功能动态基线:除常规记录外,着重量化评估患者自主咳嗽效能及胸廓呼吸动度,为术中的呼吸力学管理(尤其在俯卧位下)提供关键参考依据。例如,对于胸椎骨折患者,术前胸式呼吸幅度小于2cm常提示更高的术中通气管理难度。
神经功能基准确立:采用复合评估法,结合标准化的疼痛强度评分(如NRS)与系统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分级(如ASIA分级或其简化版),建立详尽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对照基线。
核心体温主动维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至少30分钟,即启动主动保温措施。手术环境温度应调控在24-26℃区间,并联合使用充气式加温设备维持患者核心体温≥36℃。
术中协同:
体位优化与生物力学保护:摒弃传统的沙袋固定方式,采用可塑形模块化体位支撑系统。该系统可根据个体解剖差异(如BMI、脊柱生理曲度)进行精确弧度调节,最大程度维持脊柱自然力线,有效规避因体位不当造成的继发性神经血管损伤。这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尤为重要。
影像引导效能最大化:护理团队需在影像设备(如C型臂X光机)使用前,精确校准其与手术床的空间几何关系,力求一次性获得高质量影像,避免因反复定位导致的脊柱节段微动,影响内固定精度。
高精器械效能管理:在微创内镜手术中,器械护士需精通高值精密器械(如超声骨动力系统)的效能监测与维护规范。严格执行制造商推荐的工作部件(如骨刀尖端)更换周期(例如:每累计使用90-120分钟更换),是确保骨面切割精确度、防止热损伤和效率下降的关键。
循环容量动态监测:建立实时的液体平衡监测机制,以15分钟为间隔记录输入/输出量。结合连续有创动脉血压波形分析,为麻醉团队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容量治疗方案提供及时、量化的决策支持,保障脊髓灌注稳定。
术后转运:
轴向平移技术:执行患者转移时,采用严格同步的轴向滚动技术(需≥3名训练有素人员)。动作同步性误差应严格控制在0.5秒以内,核心在于避免任何扭转或剪切力作用于手术节段。团队需进行模拟演练以提升协调性。
神经电生理连续性监测:转运全程使用便携式神经功能监护仪,持续追踪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一旦监测到MEP波幅较基线值下降超过50%(国际公认的预警阈值),必须立即暂停转运,迅速排查原因(如体位压迫、硬膜外血肿早期征兆),并采取干预措施。
结语
脊柱支撑结构修复术的手术室护理精髓,在于将“精准化”、“预见性”和“连续性”理念深度融入每一个环节。它要求护理团队不仅拥有扎实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设备学知识,更需具备敏锐的风险洞察力与高效的跨专业协作能力。通过对围手术期每一个细微操作的持续优化,护理实践为患者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深刻诠释了现代手术室护理在复杂脊柱外科中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