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ICU 患者因创伤、手术、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常经历中重度疼痛,却因意识模糊、机械通气无法正常表达,导致疼痛被忽视。疼痛护理并非单纯使用镇痛药,而是通过精准评估、多模式干预、个体化调整,帮助患者舒适地度过危重症期,这需要医护、家属共同参与。
先识别:ICU 患者疼痛的特殊表现
1. 行为体征:身体 “说” 出的疼痛
无法自主表达的患者,会通过肢体动作传递信号,如面部紧绷、皱眉、咬唇、肢体躁动(试图拔除管道)、肌肉紧张(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加),或出现血压升高(较基础值上升 20%)、心率加快(超过 100 次 / 分)、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机械通气患者若突然出现人机对抗(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可能是疼痛所致。
2. 疼痛来源:这些情况最易引发疼痛
创伤患者(如骨折、烧伤)因组织损伤持续疼痛;术后患者(如开胸、腹部手术)在翻身、吸痰时疼痛加剧;有创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导致的穿刺痛;长期卧床引发的压疮、肌肉痉挛痛;以及管路刺激(如导尿管、胃管)带来的不适,其中术后 24-72 小时是疼痛高峰期。
3. 高危人群:疼痛更易被忽略的群体
老年患者因反应迟钝,疼痛表现不典型(仅轻微躁动);意识障碍(如昏迷、镇静状态)患者无法传递信号;痴呆或认知功能障碍者难以准确描述疼痛程度;儿童患者则通过哭闹、拒食、肢体蜷缩表达不适,这些人群需更细致的观察。
科学评估:疼痛程度怎么判断
1. 量表工具:用 “数字” 量化疼痛
清醒患者可使用数字评分法(NRS):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让患者点头或手势示意。无法沟通者采用行为疼痛评估量表(BPS),从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呼吸机顺应性 3 项打分,总分 0~12 分,大于等于 4 分提示存在疼痛。
2. 动态监测:疼痛不是 “一次性” 的
需定时评估(每 4 小时 1 次),同时在有创操作(如吸痰、翻身)前后即刻评估,记录疼痛变化趋势。评估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如缺氧、低血压)导致的类似症状,避免误判。
3. 家属参与:捕捉 “专属” 疼痛信号
家属最了解患者日常状态,可告知医护“患者平时安静,现在频繁踢腿可能是疼”、“以前疼的时候会咬嘴唇”等细节,帮助医护更准确判断,尤其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家属的观察至关重要。
多模式镇痛:疼痛护理的核心策略
1. 药物镇痛:按需精准用药
轻度疼痛(NRS 1~3 分)用非甾体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中度疼痛(4~6 分)选用弱阿片类(如曲马多);重度疼痛(7~10 分)用强阿片类(如吗啡)。对机械通气患者,可采用持续静脉泵注(如芬太尼)维持镇痛效果,减少波动。
2. 非药物干预:辅助缓解疼痛
物理方法:用温水擦浴放松肌肉,冷敷(如术后伤口)减轻炎症痛,热敷(如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每次 15~20 分钟。舒适护理:调整体位(如抬高床头 30°)、使用软枕支撑肢体,减少管路压迫;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刺激气道;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音量适中),通过听觉分散注意力。
3. 按需调整:镇痛方案 “个体化”
老年患者药物减量,避免呼吸抑制;肝肾功能不全者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创伤患者在清创、换药前追加镇痛药物,预防疼痛加剧;镇静与镇痛同步进行(如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但需每日评估镇静深度,避免过度镇静掩盖疼痛。
关键细节:疼痛护理的 “避坑” 指南
1. 避免误区:这些做法可能加重疼痛
忌“疼痛忍忍就好”:持续疼痛会引发应激反应,影响预后,需主动干预;忌“镇痛药会上瘾”: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风险低,无需过度担心;忌“只看数值不看患者”:量表评分需结合患者实际状态,如老年患者 NRS 4 分可能已难以耐受。
2. 观察与记录:疼痛变化要 “追踪”
记录疼痛评分、用药时间及剂量、患者反应(如用药后 30 分钟 NRS 评分是否下降),发现疼痛突然加剧,需排查是否有新的损伤(如压疮、管路移位)。同时观察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呼吸抑制),发现呼吸频率小于 10 次 / 分,及时通知医生。
结语
ICU 患者的疼痛护理是“无声的守护”,需要医护人员用专业知识捕捉细微信号,通过科学评估、多模式镇痛、个体化调整,缓解患者痛苦。家属的参与也至关重要,通过细致观察和配合,帮助医护更精准地实施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