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一阵剧烈的疼痛突然袭来,大脚趾关节像被刀割般红肿灼热,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是痛风急性发作时的典型场景。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痛风以高尿酸血症为基础,当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内沉积,就会引发剧烈炎症反应。据统计,我国痛风患者已超过8000万,其中超过60%的患者因疼痛难忍影响正常生活。面对这种“来去如风”的剧痛,盲目硬扛或滥用药物只会加重病情,掌握科学的止痛方法才是缓解痛苦的关键。
药物止痛:抓住黄金治疗期
痛风急性发作的疼痛等级堪比分娩,及时用药是缓解痛苦的核心。医学研究表明,发作后24小时内是药物治疗的黄金时段,此时用药能最大限度抑制炎症扩散,减轻疼痛程度。目前临床常用的止痛药物主要有三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双氯芬酸钠)是痛风止痛的一线用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服药后1~2小时即可起效。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有差异,依托考昔每次120mg每日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8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次75mg每日2次,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刺激。有胃溃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加重脏器损伤。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的传统药物,尤其适用于对非甾体抗炎药过敏的患者。但它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传统大剂量用法(每次1mg每小时1次)易引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目前推荐小剂量疗法:首次服用1mg,1小时后再服0.5mg,12小时之后改为0.5mg每日2次,既能有效止痛,又能降低副作用风险。服药期间若出现腹泻,需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上述两类药物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短期口服泼尼松(每天20~30mg,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能快速控制炎症,但不可长期使用。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则适用于单关节剧烈疼痛的患者,注射后数小时即可明显止痛,全身副作用更小,尤其适合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非药物辅助:为止痛“添砖加瓦”
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科学的非药物措施能增强止痛效果,加速康复进程。发作期间,制动与抬高患肢是首要措施——保持疼痛关节完全休息,避免行走或负重,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关节肿胀。有患者尝试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实则会加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反而加剧疼痛,这一做法需坚决避免。
冷敷是缓解关节灼热疼痛的有效手段。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冻后的矿泉水瓶)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收缩局部血管,减少炎症渗出。注意不可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以免冻伤;热敷则会扩张血管加重肿胀,绝对禁止使用。
饮食调理在止痛期间同样重要。急性发作时需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汤),同时保证每天2000ml以上的饮水量,以白开水、淡茶水或苏打水为宜,促进尿酸排泄。有研究显示,发作期间饮用樱桃汁(每天500ml)可辅助减轻炎症反应,这与樱桃中含有的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有关。
止痛禁忌:这些误区要避开
痛风止痛的过程中,不少患者因陷入误区导致病情加重。最常见的错误是盲目使用抗生素——痛风是无菌性炎症,而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滥用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影响尿酸代谢。还有患者在疼痛缓解后立即停用降尿酸药,殊不知此时血尿酸波动可能诱发再次发作,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用药方案。
民间流传的“放血疗法”“草药外敷”等偏方暗藏风险。未经消毒的放血操作可能引发感染,某些刺激性草药外敷会导致皮肤溃烂,加重关节损伤。此外,剧烈运动、饮酒、受凉等因素均可能延长发作时间,止痛期间需格外注意规避。
痛风急性发作的疼痛虽剧烈,但并非无法控制。只要在黄金时段科学用药,配合正确的护理措施,就能有效缓解痛苦。更重要的是,疼痛缓解后需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通过饮食管理、规律运动和降尿酸治疗),从根源上减少发作频率。记住,面对痛风疼痛,忍不是办法,科学应对才是王道——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才能让“痛不欲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重拾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