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藏在胃里的“隐形杀手”,你中招了吗?

幽门螺杆菌:藏在胃里的“隐形杀手”,你中招了吗?
作者:谢瑜涵   单位:乐山市中医医院 脾胃病科
5885

幽门螺杆菌:藏在胃里的“隐形杀手”,你中招了吗?

在我国,约有 50% 的人胃里住着一种特殊细菌 —— 幽门螺杆菌。它能在胃酸的 “强酸环境” 中存活,悄悄附着在胃黏膜上,多数人感染后毫无症状,却可能在十几年后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这个藏在胃里的 “隐形杀手”,正通过共餐等日常行为悄然传播,了解它的特性与危害,才能及时发现并清除。

能在胃酸中存活的 “特殊细菌”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胃内长期定植的细菌,其生存秘诀在于独特的 “防御系统”:它能分泌尿素酶,将胃内的尿素分解为氨,在菌体周围形成 “碱性保护层”,抵御胃酸侵蚀;同时,它的螺旋形结构和鞭毛能帮助其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牢牢吸附在胃上皮细胞上,避免被食物冲走。

这种细菌的感染具有 “家庭聚集性”。我国传统的共餐制是主要传播途径 —— 感染者的唾液中含有幽门螺杆菌,共用筷子、餐具或给孩子口对口喂食,都可能导致细菌传播。研究显示,若家庭中有一人感染,其他成员感染概率高达 60%。此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未煮熟的食物也可能引发感染,但人际传播仍是最主要方式。

感染初期,胃黏膜会出现轻微炎症,但多数人无明显症状。随着时间推移,细菌持续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酸直接侵蚀黏膜,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约 10%-15% 的感染者会发展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更严重的是,长期感染会使胃黏膜细胞反复受损修复,增加癌变风险 —— 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I 类致癌物”,约 78% 的胃癌与它相关。

如何发现胃里的 “不速之客”?

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多种,各有适用场景。碳 13 或碳 14 呼气试验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查,受检者只需口服含有标记碳元素的尿素胶囊,静坐 30 分钟后吹气,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碳的含量判断是否感染。这种方法准确率达 95% 以上,且无痛苦,适合普通人群筛查。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前 4 周需停用抗生素、胃药(如奥美拉唑)和铋剂,否则可能出现假阴性。

胃镜检查能在观察胃黏膜的同时,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或快速尿素酶试验,不仅能确认是否感染,还能判断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如是否有萎缩、肠化生)。适合有胃痛、胃胀等症状的人群,或呼气试验阳性需进一步评估病情的患者。

血清学检测(查幽门螺杆菌抗体)则主要用于判断是否 “曾经感染”,因为感染治愈后,抗体仍会在体内存在 6 个月以上,不能用于评估当前是否感染,适合流行病学调查或从未做过检测的人群。

建议以下人群主动筛查:有胃痛、反酸、胃胀等胃部不适症状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癌家族史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者(这类药物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若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出血风险更高)。

科学根除:避免 “治而复返”

一旦确诊感染,且存在消化性溃疡、胃癌家族史等 “根除指征”,需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目前推荐的 “四联疗法” 是国际公认的有效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铋剂 + 两种抗生素,疗程 10-14 天。抗生素的选择需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情况调整,比如克拉霉素耐药率高的地区,可选用阿莫西林 + 呋喃唑酮组合,提高根除率。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质子泵抑制剂需饭前半小时服用,能最大限度抑制胃酸分泌,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碱性环境;抗生素需饭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必须严格按疗程服药,不可自行停药 —— 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完成疗程,否则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停药 4 周后需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是否根除。若治疗失败,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抗生素方案,避免重复使用同类药物。根除后仍有再感染可能(每年约 1%-3%),因此需注意饮食卫生:家庭中若有感染者,应实行分餐制,餐具定期煮沸消毒;避免口对口喂食孩子;外出就餐尽量使用公筷公勺。

幽门螺杆菌虽然隐蔽,但并非不可防治。通过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将这个 “隐形杀手” 拒之门外。记住,胃黏膜的修复需要时间,及时清除幽门螺杆菌,才能为胃部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