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术后发热在外科临床中很常见,约40%的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然而,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存在“发热即感染”的误区,常盲目使用退烧药或抗生素,反而可能掩盖病情。作为护士,我科学解读体温变化背后的信号,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这一现象。
打破误区:发热≠感染,纠正两个认知偏差
临床中患者对术后发热的误解主要有两点,需重点澄清:
(一)误区1:所有发热都是感染
术后1-3天的低热(37.1-38.5℃),80%以上是生理性反应。比如手术创伤引发的炎性介质释放(如SIRS反应)、积血吸收的“吸收热”,或应激反应。这类发热通常无切口红肿、咳嗽等不适,3-5天可自行消退。
(二)误区2:体温正常就绝对安全
术后7-10天若体温突然飙升,即便此前稳定,也可能是危险信号。如胃肠道术后39℃伴腹痛需警惕吻合口漏,骨科术后可能是深部脓肿,必须立即排查。
按“时”查因:发热时间藏着病因线索
(一)术后早期(1-3天):多为生理性发热
1.生理性原因:手术创伤引发炎性介质释放、局部积血积液吸收,体温≤38.5℃,患者精神状态好,无需特殊处理。
2.病理性原因:少数为肺不张(老年、胸腹部手术患者多见,伴胸闷、呼吸浅快)或药物热(如青霉素类引发,可能伴皮疹),需结合胸片、血常规鉴别。
(二)术后中期(4-6天):感染与非感染“交织期”
1.感染性原因:肺炎(吸烟史患者易中招,伴咳嗽黄痰)、尿路感染(留置尿管者多见,伴尿频尿痛)、切口感染早期(切口轻微红肿),体温38-39℃波动。
2.非感染原因:深静脉血栓(伴下肢肿胀、皮温升高)、脱水热(术前禁食或补液不足,伴尿少、口干)。
(三)术后后期(7-10天):警惕严重并发症
体温超39℃且持续不退,多为严重问题:未引流的切口脓肿(渗液流脓、有异味)、腹腔感染(伴腹胀、腹痛)、吻合口漏等,需立即启动排查。
精准区分:非感染性与感染性发热的核心差异
(一)非感染性发热:观察为主,无需抗生素
1.吸收热:最常见术后1-3天出现,体温≤38.5℃,无感染灶,血常规正常。处理:温水擦浴腋窝、颈部,日饮2500ml温水。
2.药物热:用药3-7天出现,体温可达39℃以上,伴皮疹、关节痛,停药48小时内下降,需医生调药。
3.脱水热:老年、禁食患者多发,伴盗汗、尿少,血清钠升高。处理:静脉补液或口服淡盐水。
(二)感染性发热:这些“警报信号”必须警惕
1.局部体征:切口红肿渗液、肺部湿啰音、尿液浑浊有臭味;
2.全身症状:寒战、持续高热(>39℃)、心率>100次/分、精神萎靡;
3.检查指标:白细胞>10×10⁹/L,CRP、PCT显著升高。
科学应对:护士教你正确处理
(一)正确测体温:避开3个误差坑
1.固定时间:常规早6点、上午10点、晚6点各1次;体温>38.5℃增至4次/日,>39℃增至6次/日。水银体温计测腋温需夹紧5分钟以上。
2.避开干扰:输液、进食、活动后等30分钟再测;老年患者基础体温可能低0.3-0.5℃,轻微升高也需留意。
(二)降温措施与营养支持
1.降温:体温≤38.5℃,用32-34℃温水擦浴腹股沟、腋窝,冰袋裹毛巾敷额头(每次≤20分钟),禁用酒精擦浴。体温>38.5℃,遵医嘱用退烧药,勿自行加量。
2.加强营养:日饮2000-2500ml温水,多食高蛋白食物,忌辛辣油腻。
必须喊医生的情况
体温>39℃持续4小时不退;
切口渗脓、下肢肿痛剧烈或呼吸困难;
意识模糊、抽搐;
退烧药失效,体温反复升高。
结语
总之,术后发热是身体的“信号弹”,多数是修复的“正常提示”,少数是感染的“紧急警报”。护士通过“看时间、查体征、对指标”精准判断,患者需避免盲目焦虑、自行用药,及时反馈感受。找对原因、精准应对,记住术后发热不可怕,科学处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