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下降,警惕“阿尔茨海默病”

记忆力下降,警惕“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王晓静 李娟 张瑜 李现俪 刘瑜 周玥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0

在和家里长辈对话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刚吃完饭,长辈却问“饭好了吗?”;本来要去超市,结果长辈却走向去菜市场的路,这些“忘记”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记忆力下降,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预警信号。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逐渐影响无数个家庭的幸福,面对此疾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为长辈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不同于简单的记忆力下降,它是一种病理性的认知功能损伤,是逐渐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即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和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都有一定关联。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失语以及执行功能障碍等,同时可能会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如果不及时干预,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到后期,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需要身边随时有人照顾,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为了患者和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需要尽早识别阿尔茨海默病,并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干预,以保证患者更好的享受生活。

二、如何识别阿尔茨海默病?

尽早识别阿尔茨海默病,是及早干预和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识别阿尔茨海默病呢?

2.1认知功能异常

认知功能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经常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等;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下降,难以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比如看不懂红绿灯。患者还会出现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卡顿、表达不清或无法他人正常沟通。此外,患者对时间和空间概念模糊,经常迷失方向、不认识自家门牌号、不记得时间,这些都是认知功能异常的表现。

2.2行为与情绪改变

随着病情不断加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会出现行为与情绪改变。他们可能会变得多疑、暴躁,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出现幻觉,比如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可能变得多疑、难以沟通等。此外,患者还会出现行为异常,可能会机械性的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有些患者可能会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变得不愿出门,影响正常社交;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夜间频繁醒来或难以入睡。比较严重的是,一些患者可能会存在攻击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定威胁。这些变化会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人带来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才是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正确方法。

三、如何正确干预阿尔茨海默病?

3.1明确诊断

当怀疑家人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就诊,通过专业的检查手段,如认知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与脑脊液检查综合判断是否真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以测试患者记忆力、语言能力,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可以精准观察患者大脑是否有海马体萎缩,通过血液与脑脊液检查可以排除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其他导致记忆力下降的原因。

3.2药物+非药物结合治疗

一旦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双管齐下,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或缓解精神行为,在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服药,避免自行断药或增减剂量。同时,通过非药物干预来延缓病情,比如通过认知训练锻炼大脑功能,常用的方式有拼图、回忆往事等;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规范患者的作息,提高患者的动手能力;通过加强安全防护的措施,如给患者佩戴定位手环、地板放置防滑垫等,以防止患者跌倒或走失。

四、结束语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它会让患者慢慢的忘记人和事,甚至忘记自己,面对此疾病,应掌握早期症状并进行正确识别,及时就医干预,以确保能更好的掌握生活,同时,家人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陪伴,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鼓励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现在开始,让我共同关注记住阿尔茨海默病,为自己和家人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提供保障。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