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 如何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创伤失血性休克 如何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作者:黄贵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
2310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因严重创伤导致大量失血引发的急性循环衰竭,若未及时干预,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医学界将创伤后的“黄金1小时”视为抢救核心窗口,其中最初的“白金10分钟”尤为关键——这段时间内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急救核心原则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需遵循“救命第一、保护器官第二”原则。患者死亡高峰集中在三个阶段:创伤后1小时内(占死亡总数约半数)、1-4小时(占三分之一)、1-4周(占五分之一)。前两阶段死亡多与失血未控、转运延误或救治措施不当相关,因此早期快速止血、维持循环是降低死亡率的核心。

现场急救

1.立即止血:控制出血源

体表出血:用干净敷料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力度以能止血且不阻断远端血液循环为宜。若为四肢动脉出血,可在伤口近心端使用止血带,但需每1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内出血:如腹部膨隆、伤口持续渗血,需立即固定伤肢,减少活动,并尽快送医手术止血。

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

将患者平躺,头部后仰、下颌抬起,清除口腔异物(如呕吐物、血块)。

若患者意识模糊或昏迷,需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必要时使用舌钳拉出舌头,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

给予高流量吸氧(5-6升/分钟),改善缺氧状态。

3.合理体位:促进血液回流

将患者双腿抬高15-20度,头部和躯干抬高10-15度,形成“休克体位”,增加回心血量。

避免头部过度抬高,以防脑部供血不足。

4.快速补液:维持循环容量

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呕吐,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现场有医疗条件时,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优先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初始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0-30毫升,快速滴注以恢复血容量。

5.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识别恶化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和皮肤颜色:

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或浅慢、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苍白,均提示休克加重。

若患者突然安静、出汗减少,可能是心跳骤停前兆,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专业救治:医院内的系统干预

1.快速评估与分级

急诊科医生通过“ABCDE”流程评估——

A(Airway):确认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B(Breathing):检查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纠正低氧血症。

C(Circulation):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监测血压和心率。

D(Disability):评估神经功能,如瞳孔反应、肢体活动。

E(Exposure):全面检查伤口,排除隐蔽性出血。

2.针对性止血措施

外科手术:对肝脾破裂、大血管损伤等,需紧急开腹或开胸止血。

介入栓塞:通过血管造影定位出血点,用栓塞剂封闭破裂血管。

内镜止血:针对消化道溃疡出血,可用电凝、夹子或注射硬化剂。

3.液体复苏策略

延迟复苏理念:对活动性出血患者,避免早期大量输液提升血压(可能加重出血),而是维持基础灌注压(平均动脉压≥65mmHg),待手术止血后再充分复苏。

液体选择: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用于快速扩容;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用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红细胞悬液用于纠正贫血,血浆和血小板用于凝血功能障碍。

4.纠正代谢紊乱

酸中毒:通过补液改善组织灌注,严重者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低体温:使用加温毯、输注加温液体,维持体温≥36℃。

高钾血症:因细胞破裂释放钾离子,需监测血钾并使用胰岛素、葡萄糖或钙剂降低钾浓度。

5.多器官功能保护

肾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监测尿量(每小时≥30毫升为复苏有效指标)。

脑:控制血压避免过低,防止脑缺血。

肺:机械通气时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减少肺损伤。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按体重调整输液量(如4毫升/公斤/小时),避免过量导致肺水肿。

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复苏时需更缓慢调整血压,防止心肌缺血。

孕妇:输液速度需兼顾胎儿安全,避免快速扩容引发子宫胎盘灌注不足。

预防与教育

高危场景防护:驾驶时系安全带、工地佩戴安全帽、老年人防跌倒。

急救知识普及:社区培训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技能,配备AED设备。

及时就医意识:创伤后出现头晕、口渴、皮肤苍白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