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痔疮,很多人都会露出尴尬又无奈的表情。这个长在私密部位的小毛病,疼起来坐立难安,却又不好意思跟人说,更别提主动去医院就诊了。很多时候,痔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习惯在悄悄 “作祟”。今天,咱们就把这个 “难言之隐” 摊开来说说,看看哪些生活习惯可能是引发痔疮的 “元凶”。
一、久坐久站,肛门在“负重前行”
当我们长时间坐着时,臀部和肛门部位受到持续的压迫,静脉血液回流就会变得困难,血液容易在肛门周围淤积,就可能形成痔疮。
站立时,重力会让血液更多地向下半身聚集,肛门周围的静脉同样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站立,很少活动的人,静脉回流受阻的情况会更严重,痔疮也容易找上门。
二、排便习惯不好,肛门 “很受伤”
最常见的就是 “蹲厕所看手机”。肛门在这期间一直处于扩张状态,静脉血管持续受到挤压,很容易导致血液淤积。而且,长时间保持下蹲姿势,腹部压力会增大,进一步加重肛门周围血管的负担,久而久之,痔疮就可能悄然形成。
除了排便时间过长,排便时用力过猛也是个大问题。有些人因为便秘,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就使劲用力摒气。这时候,腹部和肛门周围的压力会急剧升高,很容易导致血管破裂、曲张,进而引发痔疮,甚至可能出现便血的情况。
三、饮食太“任性”,肠道和肛门都“抗议”
很多人无辣不欢,顿顿离不开辣椒、麻辣火锅、辣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肠道和肛门黏膜。这些刺激性物质会让肠道蠕动加快,同时也会使肛门周围的血管扩张、充血。经常这样刺激,肛门周围的组织会变得敏感脆弱,容易引发炎症,增加痔疮的发病几率。而且,吃太多辣还可能导致腹泻,频繁的腹泻会让肛门反复受到粪便的刺激和擦拭的摩擦,同样会损伤肛门黏膜,为痔疮的发生埋下隐患。
除了过辣,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也是个大问题。现在很多人的饮食过于精细,顿顿都是精米白面,很少吃粗粮、蔬菜和水果。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 “清道夫”,能够吸收水分,软化大便,增加大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让排便更加顺畅。如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大便就会变得干燥、硬结,排便时容易损伤肛门黏膜和血管,引发痔疮。
另外,喝水太少也会加重便秘,间接诱发痔疮。很多人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这时候身体已经处于轻度缺水状态了。肠道内的水分不足,大便就会变得干硬,难以排出,从而诱发痔疮。
四、清洁不当,肛门 “很受伤”
肛门是排便的出口,每天都会接触到粪便,如果清洁不当,很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进而诱发痔疮。清洁时建议选择柔软、细腻的卫生纸,擦拭时动作要轻柔,也可以用湿厕纸辅助清洁,减少对肛门的刺激。
除了日常排便后的清洁,平时也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的干燥。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不利于肛门健康。清洗后可以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或者让其自然晾干。
五、肥胖,让肛门“压力山大”
肥胖的人通常体内脂肪含量过高,腹部堆积的脂肪会增加腹部压力。而腹部压力升高会直接影响肛门周围静脉血液的回流,就像在肛门周围的血管上压了一块大石头,让血液难以顺畅流回心脏。血液长期淤积在肛门周围,静脉血管就会扩张、变形,形成痔疮。
六、吸烟喝酒,不知不觉伤肛门
先说说吸烟。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长期吸烟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包括肛门周围的静脉血管。血管收缩后,血液回流会受到阻碍,容易导致血液在肛门周围淤积,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
再说说喝酒。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大量饮酒后,肛门周围的静脉血管会扩张、充血。如果经常大量饮酒,肛门周围的血管会长期处于扩张状态,容易导致血管壁变薄、弹性降低,进而形成痔疮。
痔疮虽然让人尴尬,但它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而且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缓解的。如果你已经受到痔疮的困扰,别再因为不好意思而拖延就医。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肛肠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