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医院检查时都会涉及血常规检查,但对血常规的了解基本停留在“检查血液”阶段,具体能检查出哪些疾病、为何对我们如此重要,人们却知之甚少。以下我们就围绕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科普,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血常规能检查出哪些疾病
(1)贫血。主要检查的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出现以下状况时,可能提示我们出现了贫血症状:血红蛋白降低,与骨骼疾病、慢性失血、维生素B12缺乏、缺铁等有关;红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高原反应、脱水、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
(2)感染与炎症。主要检测指标是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升高时,可能是出现了阑尾炎、肺炎等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降低或者正常,可能是肝炎、流感等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皮肤病、寄生虫感染、过敏等引发的。
(3)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检测指标是全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等,白细胞异常增殖,监测到幼稚细胞,并有血小板减少或贫血等状况,可能是白血病。血小板计数降低,有出血倾向,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出血与凝血障碍。主要检测指标是血小板计数,在血小板减少时,会增加出血风险,引发瘀斑、鼻出血等,多见于脾功能亢进、药物反应、免疫性疾病等。血小板增多,可能诱发血栓,需检查炎症反应或排查骨髓病变。
(5)器官功能疾病。若血小板、白细胞同时减少,可能患上了肝病、脾功能亢进。若有血钙升高或贫血的状况,可能是肿瘤转移或严重肾病。
(6)其他疾病。通过血常规检查,除了初步筛查以上病症外,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也会有所提示。
血常规检查为何如此重要
(1)价格低、效率高。仅需要少量血液,最短十分钟即能得到关于血液的数十项指标,是发现血液肿瘤、感染、贫血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且与其他检查项目相比,价格更低,在大部分人可承受的范围内。
(2)能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化疗患者,依靠血常规检查,能监控骨髓抑制程度,协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感染患者,通过血常规检查,评估抗生素的疗效变化,决定是否更换抗生素类型或调控药物用量。
(3)有利于筛查出一些无症状疾病。很多疾病在前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当感觉到身体明显不适或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往往已比较严重。而依靠血常规,能尽早发现潜伏感染、轻度贫血等疾病,提前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4)能辅助诊断很多复杂病情。血常规结合影像学、骨髓穿刺等检查项目,能相对精准地诊断淋巴瘤、白血病等复杂病症。
血常规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注意饮食管理,提前3天调节不良饮食习惯,少吃或不吃肉类大餐、炸鸡、火锅等高蛋白、油腻食物,这些食物可能造成血液中蛋白质、脂肪含量上升。不能饮酒,酒精会影响身体代谢,造成转氨酶等指标波动。检查前8~12小时禁食,适量饮水,但不能喝碳酸饮料、咖啡等,不要剧烈运动。
(2)检查后。血常规多用静脉采血,完成采血后,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5分钟左右。避免揉搓穿刺点,否则可能导致皮下淤血。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24小时内不沾水,若穿刺部位有持续渗血、疼痛加剧、红肿等问题,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就医处理。
(3)正确对待检查结果。很多人在拿到检查结果后,会根据自己有限的了解盲目解读,因而担惊受怕。其实,不同年龄段、性别的人,对应的指标也会有所不同,如血红蛋白浓度,儿童正常指标为110~14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成年男性为120~160g/L;此外,不同医院所用的器材、实验条件等因素不同,其设置的正常指标范围也可能不同。因此,在拿到检查结果时,应首先咨询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再检查其他项目,不必过于慌张。
综上所述,想必大家对血常规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希望都能重视起来,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定期做血常规检查,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增加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