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西医检查 应对儿童慢性咳嗽

中医辨证+西医检查 应对儿童慢性咳嗽
作者:​高聪   单位:​泰安市中心医院
48

儿童慢性咳嗽(持续咳嗽超过4周)是儿科常见症状,病因复杂,涉及感染、过敏、气道高反应性等多种因素。传统西医通过影像学、肺功能检测等手段明确病因,而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从整体调节体质入手。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儿童慢性咳嗽的诊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旨在科普中西医协同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原理与实践,帮助家长科学认识、理性应对。

一、儿童慢性咳嗽:不容忽视的“成长烦恼”

咳嗽本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射,但当咳嗽持续超过4周,就成了慢性咳嗽。在儿童群体中,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后咳嗽、胃食管反流等都是引发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长期咳嗽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干扰孩子的睡眠质量、影响正常学习,还可能导致胸痛、呕吐等身体不适,甚至会引发心理上的焦虑问题。西医在诊断儿童慢性咳嗽时,依靠一系列科学检查手段。比如通过胸部X光排除肺炎,利用肺功能检测判断是否存在哮喘,借助过敏原检测识别过敏因素,采用鼻窦CT排查鼻炎等。这些检查精准又客观,是明确病因的“金标准”。

二、中医视角:咳嗽是“失衡”的信号

在中医看来,咳嗽是肺气失宣的外在表现,且“肺不单病”,它常与脾、肾、肝等脏腑密切相关。儿童由于“肺常不足、脾常虚”,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同时又难以运化水湿,进而导致痰湿内生,引发久咳不愈。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会根据个体的具体表现进行分类施治。常见的证型有风寒袭肺型,其症状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白清稀、怕冷、舌苔薄白;风热犯肺型则是咳嗽剧烈、痰黄黏稠、咽喉红肿、舌红苔黄;痰湿蕴肺型会出现咳嗽反复、痰多色白、胸闷纳差、舌苔厚腻的情况;肺脾气虚型表现为咳嗽无力、动则汗出、食欲不振、面色苍白;阴虚肺燥型的特征是干咳少痰、夜间加重、口干咽燥、舌红少苔。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能够准确判断孩子的体质与病机,然后采用中药、推拿、穴位贴敷等方法来调理根本。

三、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标本兼治

在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单一西医治疗往往侧重于“控制症状”,常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或抗过敏药,但部分患儿在停药后容易复发;而单纯中医治疗可能起效较慢,容易延误关键的干预时机。中西医结合则能实现“1 + 1 > 2”的效果。一方面,西医凭借先进的检查手段,如肺功能、过敏原检测等,能够精准明确是否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可有效避免误诊误治。另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西药控标、中药治本的策略,在急性期使用西药快速缓解咳嗽症状,同时配合中药调理肺脾功能,增强患儿体质,以减少疾病复发。此外,非药物疗法还能协同增效,像小儿推拿(如清肺经、揉膻中)、穴位贴敷(如三伏贴、三九贴)等,不仅可以改善气道敏感状况,还能提升患儿免疫力,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且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四、家长须知:科学护理,助力康复

在孩子慢性咳嗽的康复过程中,家长的科学护理至关重要。首先,要避免盲目止咳,咳嗽只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本身,切不可随意给孩子使用强力镇咳药,以免掩盖病情。其次,需重视环境管理,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让孩子尽量避免接触烟雾、尘螨、宠物毛发等可能诱发咳嗽的过敏原。再者,饮食调理也不可或缺,应让孩子忌食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对于风寒咳嗽的孩子可适当食用姜汤,肺燥咳嗽的孩子则可饮用梨水。最后,定期随访也不容忽视,即便孩子咳嗽症状有所缓解,家长也应严格遵医嘱带孩子复查,以便及时评估气道的恢复情况,助力孩子早日康复。

2025-08-26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