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 科学康复坚持五要点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 科学康复坚持五要点
作者:张琼芳   单位: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 心胸外科
153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临床中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很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手术的成功仅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的康复护理同样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还可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什么

心脏瓣膜是心脏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单向流动的作用;当瓣膜因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而受损时,就会导致血液反流或瓣膜狭窄,对心脏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危及生命。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通过使用人工瓣膜(机械瓣或生物瓣)替换病变瓣膜的一种手术方式,可以使心脏恢复正常血流,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预后。

心脏瓣膜置换术康复护理知识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饮食方面

均衡营养:患者在术后需保持均衡饮食,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与体力恢复。

低盐低脂:应尽量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脏负担,对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很有帮助。

适量水分:要遵循医生建议,合理控制水分的摄入,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避免刺激性食物:由于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消化功能,所以也要尽量避免。

2.坚持运动训练,促进功能康复

(1)早期活动促进恢复

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尽早开始适度的活动,这也是促进康复的关键。术后初期,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从床上翻身、坐起等简单动作开始,再逐渐增加活动量。随着体力逐渐恢复,就可以慢慢做下床站立、短距离行走等活动,直至恢复正常生活节奏。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活动都应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切记不可过度运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术后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不可急于求成。

(2)呼吸功能训练

呼吸功能训练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对改善心肺功能、预防肺部感染很有意义。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建议与指导下,通过深呼吸练习、吹气球等方式来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活量。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痰液积聚,定期为患者拍背排痰,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3)有氧运动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

3.遵医嘱用药

遵医嘱用药:患者在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以预防人工瓣膜血栓形成,切记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加减药量或停药。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一次,以保证抗凝药物剂量适宜;在‌术后2~6个月,若情况稳定,可逐步延长至每月复查1次;‌6个月后‌如果情况稳定,可调整为每2~3个月复查1次。如果患者INR波动、调整药物剂量或出现出血倾向,则需缩短复查间隔并密切监测‌。‌

药物副作用监测: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出血倾向(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皮下淤青等)、皮疹、恶心等,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4.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个人卫生:患者平时要保持口腔卫生,每日按时刷牙,及时漱口;并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避免人群密集场所:患者术后初期的免疫力较弱,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以便降低感染风险。

5.坚持随访,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患者需在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返院进行全面复查,进行凝血功能、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以调整抗凝药物及评估心功能恢复。‌1年后如果病情稳定,就可以延长至每半年或每年复查一次,以持续监测瓣膜功能及心脏整体状态。

记录病情变化:患者平时要记录自己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感觉到任何不适或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向医护人员说明自身情况。

总而言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实施,为患者开启了生活新篇章,但术后的康复护理不可大意。术后,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合理的运动康复、严谨的药物管理、有效的感染预防等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享受健康心脏带来的快乐!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