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产后妈妈的“修复指南针”

盆底超声:产后妈妈的“修复指南针”
作者:​黄西南   单位: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超声科
6127

盆底超声检查主要是针对女性盆底结构进行检查的一种科学方法,如同一位细心的侦探,能够观测到盆底的每一个角落,寻找疾病的根源。对于产后妈妈来说,盆底超声检查如同“产后修复指南针”一样。接下来就让本篇文章为大家科普有关盆底超声的知识。

认识盆底

盆底是由韧带、肌肉以及筋膜所组成的吊床样支撑结构,稳稳托住子宫、膀胱以及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排便、排尿以及性生活等人体核心功能。女性在怀孕期间子宫会逐渐增大,对盆底产生压迫,在分娩时产道会扩张,对神经和肌肉产生进一步牵拉。大约有30%~60%的产后妈妈都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情况,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以及性功能下降等。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产后下坠、漏尿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多产后妈妈延误了及时干预的时间,但事实上在分娩后1年内是盆底修复的最佳时期,而通过盆底超声则能够早期发现损伤,并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盆底超声的“黄金检查时机”

产后42天。产后42天,恶露已基本排净,子宫恢复到盆腔内,此时是盆底功能评估的第一道关口,利用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探测到盆底结构。大约20%的女性在产后都存在无症状盆底损伤,若是没有尽早干预,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或者二胎妊娠时很容易发展为尿失禁或严重脱垂。因此,即使没有下坠或漏尿等症状,也建议进行筛查。

修复治疗中。若是首次发现盆底肌功能障碍,医生则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电刺激、凯格尔运动或生物反馈等个性化修复方案,治疗时间通常为1~3个月,利用超声动态检测能够观察到肛提肌收缩力度是否增强,或者膀胱颈的移动度是否缩小,从而及时调整治疗的强度。

修复后复查。修复治疗完成后,建议在产后半年到一年再次进行盆底超声复查,主要是因为一些女性因分娩后的不良生活习惯或修复不彻底而导致症状复发,通过超声检查能够在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早干预,避免出现二次损伤。

修复指南:超声“导航”下的科学修复

轻度损伤。若超声提示缩肛时肌肉收缩幅度在2cm以内,或者膀胱轻度膨出,可以以居家锻炼为主,每天坚持凯格尔运动,收缩阴道和肛门,保持3~5秒后放松5秒再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20min,每天2次,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阴道哑铃,增强肌肉力量。

中度损伤。若是在超声检查后发现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扩大超过25cm²或者膀胱颈移动度在20mm以上,则需要通过电刺激进行治疗。利用低频电流对盆底肌肉进行刺激,使其被动收缩从而唤醒受损的神经功能,每周治疗2~3次,每10次作为一个疗程,与此同时配合生物反馈训练,而女性则需要学习正确的肌肉收缩方式。

重度损伤。如超声检查显示子宫脱垂Ⅱ度以上或者肛提肌断裂,即使通过保守治疗效果仍不显著,则需要实施手术修复,一般术后3个月需复查盆底超声,观察肌肉愈合情况以及补片位置,从而明确修复效果。

盆底超声检查步骤

排空二便。在接受检查前的10min要将直肠和膀胱充分排空,避免尿液或肠气对图像质量产生干扰,便秘严重者,可在检查前一天坚持清淡饮食。

体位配合。检查期间配合医生采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放松身体,医生会将探头轻轻放置于阴道内或者腹部进行检查。

动态动作。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令做“Valsalva动作”或者缩肛动作,这样能够对盆底肌肉不同状态下的功能进行检查。

总而言之,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产后疾病,而盆底超声如同一面透视镜,能够尽早发现隐藏的盆底损伤情况,为产后妈妈们产后盆底功能修复提供精准可靠的支持。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充分重视盆底健康,在分娩后主动接受超声筛查,从而保证产后生活质量。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