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作为女性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核心特征是“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漏尿”,比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运动等场景下,尿液会不受控制地流出。不同于急性尿失禁的突发尿急,压力性尿失禁往往没有明显的排尿感,却会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失守”,这种难以预测的尴尬,让很多女性逐渐回避社交、减少外出,甚至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哪些女性容易被“社交癌”盯上
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风险更高:产后女性、中老年女性、肥胖或长期腹压增高者、有相关家族史或手术史者。
值得注意的是,压力性尿失禁并非“老年病”,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不少20-30岁的年轻女性,因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导致盆底肌松弛,或产后未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早早出现了漏尿症状,却因羞耻感不愿就医,延误了干预时机。
压力性尿失禁可防可治
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治愈率可达80%以上。
自我筛查:先判断是否为压力性尿失禁
若出现以下情况,可初步判断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建议及时就医:
1. 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爬楼梯时,出现不自主漏尿;
2. 漏尿量通常较少,多为几滴到少量,不会浸湿整条裤子,但会反复出现;
3. 没有明显的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若伴随这些症状,可能是其他类型尿失禁或泌尿系统感染,需进一步检查)。
医学诊断:明确病情严重程度
问诊与体格检查:了解漏尿频率、场景、尿量,以及是否有分娩史、手术史等;通过妇科检查评估盆底肌松弛程度,判断是否有子宫脱垂等合并问题。
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仪器监测排尿时膀胱内压力、尿道压力等指标,区分压力性尿失禁与其他类型尿失禁(如急迫性尿失禁)。
超声或影像学检查:通过膀胱超声评估膀胱残余尿量,排除膀胱结石、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根据漏尿情况,压力性尿失禁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仅在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时漏尿;中度在日常活动(如走路、咳嗽)时漏尿;重度则在站立、改变体位时就会漏尿。病情分级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
治疗方案:从保守治疗到手术
1. 轻度患者:保守治疗为主,重建盆底功能
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这是最基础且有效的方法,通过主动收缩和放松盆底肌,增强肌肉力量和弹性。正确做法是:收缩肛门和阴道周围肌肉,保持3-5秒,然后放松3-5秒,每次做10-15组,每天2-3次。注意训练时不要憋气、不要收缩腹部或大腿肌肉,可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掌握正确动作。
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等利尿饮品摄入;养成定时排尿习惯(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避免膀胱过度充盈;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会增加腹压的疾病。
盆底电刺激或生物反馈治疗:若自行训练效果不佳,可在医院进行盆底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则通过仪器显示盆底肌收缩情况,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收缩方法,提高训练效率。
2. 中重度患者:手术治疗,快速改善症状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漏尿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手术是首选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术方式——通过在尿道中段植入一条人工吊带,增强尿道支撑力,阻止腹压增加时尿液漏出。
预防大于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的核心是“盆底肌松弛”,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护盆底功能:
1.孕期: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胎儿过大增加盆底负担;孕中期开始进行温和的盆底肌训练,增强肌肉韧性;避免长时间站立或提重物,减少腹压对盆底的损伤。
2.产后:产后42天至6个月是盆底肌康复的“黄金期”,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盆底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或治疗;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防止盆底肌进一步松弛。
3.日常生活:保持规律运动,除了盆底肌训练,还可适当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增强整体核心肌群力量;避免长期憋尿,减少膀胱过度充盈对盆底肌的牵拉;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带来的腹压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