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手术的成功往往归功于主刀医生精湛的技艺,但鲜有人知的是,在手术台后方,还有一群默默守护患者生命的“隐形英雄”——麻醉医生。他们的工作远不止“打一针”让患者睡着那么简单,而是贯穿手术全程,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恢复,每一步都关乎患者的安危。
术前:精准评估,定制“麻醉方案”
手术前一天,麻醉医生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详细了解病史、过敏史、用药史以及既往手术麻醉经历。例如,一位有严重冠心病的患者需要接受胆囊切除手术,麻醉医生会重点评估其心脏功能,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判断患者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创伤。若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麻醉医生还需与外科医生协商停药方案,避免术中出血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麻醉医生会制定个性化麻醉计划。对于短小手术,可能选择局部浸润麻醉;对于开胸、开颅等复杂手术,则需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而老年或危重患者,可能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等精准麻醉策略,确保循环稳定。这种“量体裁衣”的方案,是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术中: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控者”
当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麻醉医生的工作才真正开始。他们需要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并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等设备评估麻醉深度。例如,在心脏手术中,患者血压可能因体外循环骤降,麻醉医生需立即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维持器官灌注;若患者突发过敏反应导致气道痉挛,麻醉医生需迅速气管插管、给予肾上腺素,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除了应对突发状况,麻醉医生还需精准调控麻醉药物。若麻醉过浅,患者可能术中知晓,留下心理创伤;若麻醉过深,则可能抑制呼吸循环,引发脑缺氧等严重并发症。一位麻醉医生曾分享案例:在为一例肥胖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时,通过调整吸入麻醉药浓度与静脉镇痛药比例,既保证了患者无痛,又避免了术后苏醒延迟,体现了麻醉管理的“艺术性”。
术后:疼痛管理的“幕后策划者”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医生的工作终结。他们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帮助患者平稳苏醒,并评估疼痛程度。对于剖宫产产妇,麻醉医生可能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联合患者自控镇痛泵(PCA),将术后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0-10分制),让患者能尽早下床活动、母乳喂养。
术后24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期,麻醉医生会定期巡视患者,监测呼吸、循环功能。一位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现谵妄,麻醉医生通过调整镇静药物、补充电解质,结合家属陪伴干预,成功缓解症状,避免了长期认知障碍。此外,麻醉医生还需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超越手术:多学科协作的“核心纽带”
麻醉医生的职责早已突破手术室边界。在重症监护室(ICU),他们参与危重患者的呼吸支持、循环管理;在疼痛门诊,他们为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产房,他们通过分娩镇痛技术,让产妇在“无痛”中迎接新生命。一位麻醉医生曾为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实施“鞘内吗啡泵植入术”,将镇痛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使药物用量减少至口服量的1/300,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隐形英雄,值得被看见
尽管麻醉医生的工作如此重要,但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误区。有人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却不知这“一针”背后是十年以上的专业训练:从麻醉学基础到临床技能,从危重病医学到疼痛诊疗,麻醉医生需掌握跨学科知识。据统计,我国麻醉医生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但他们的付出往往被手术成功的光芒掩盖。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麻醉医生正从“幕后”走向“台前”。精准麻醉、加速康复外科(ERAS)等理念的推广,让麻醉医生在围术期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未来,他们将在舒适化医疗、急危重症救治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重要守护者。
下一次走进手术室,不妨对麻醉医生说一声“谢谢”——正是这群“隐形英雄”,用专业与担当,让每一台手术都成为安全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