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拿到病理报告单的时候,看到“瘤”这个字眼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惊慌失措、心跳加速。“瘤”难道就等于癌症吗?病理报告到底该怎么看呢?
一、病理报告:判断疾病性质的“金标准”
病理报告是病理科医生通过显微镜对手术切除、穿刺活检等获得的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所得出的病变性质诊断报告。病理报告在医学检查当中非常具有权威性。不管是体表肿块,还是体内器官的异常病变,病理报告都可以准确地显示其是良恶性,这也是为什么在体检或者是影像检查出现异常时,医生会进一步建议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的原因。
二、“瘤”≠癌症,先分清良性与恶性
(一)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生长在身体某个部位的异常组织,细胞形态和正常的细胞比较接近,生长速度比较缓慢,通常不会对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侵犯,也不会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有子宫肌瘤、纤维瘤、脂肪瘤等。良性肿瘤的名字一般以“瘤”结尾,本质是良性的,且它们会因为占位效应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引起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通过手术切除后,大多可以彻底治愈,预后较好,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二)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就是癌症,其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差异较大,生长速度快,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可以不断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使肿瘤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严重的会对机体的正常功能产生影响,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三、病理报告中的关键信息解读
(一)患者基本信息
报告的最开头会明确写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理号、送检标本类型等基本的信息,拿到报告以后,首先要核对这些信息是不是正确的,避免因为信息错误而导致误诊。
(二)肉眼所见
这一部分描述的是病理医生通过肉眼所观察到的送检标本的外观情况,主要有标本大小、形状、颜色、质地、是否发生了坏死、出血、有无包膜等。这一部分内容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但是病理医生可以在显微镜的进一步观察下进行明确。
(三)镜下描述
这是病理报告的核心部分,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对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进行观察,对于涉及“瘤”的报告,会重点描述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是否侵犯了淋巴管、血管、周围组织等。良性肿瘤的细胞一般为卵圆形,排列成巢状,细胞异型性较小,核分裂象比较少见,没有对淋巴管、血管侵犯的状况。恶性肿瘤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会对淋巴管、血管造成侵犯。
(四)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属于病理报告的重点,也是患者最关心的内容,病理诊断会根据肉眼和镜下情况来对病变进行明确的诊断。如果诊断为良性肿瘤就不必太过担心,只需要根据医嘱定期进行复查或者进行治疗就可以。如果诊断为恶性肿瘤也不要绝望,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早期恶性肿瘤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有效治愈。此外,病理诊断中还可能出现“交界性肿瘤”的表述,这类肿瘤的性质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有一定的潜在恶性倾向,需要引起重视,定期检查。
(五)免疫组化结果
如果是一些疑难病例,或者是需要进一步进行明确的肿瘤类型,病理报告中还会包含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化是通过特定的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结构,来对细胞的特定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来源、分化情况、预后、治疗方式。通过免疫组化结果,可以为临床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总之,病理报告中的“瘤”并不是非常可怕,只要我们对它的本质进行了解,学会对病理报告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解读,就可以以更从容、更理性的心态面对疾病。当看到“瘤”时,先不要着急惊慌,给病理报告一点解读的时间,也让自己进一步冷静,让医生仔细观看,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守护我们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