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监护的重要性:大手术患者术后不可忽视的宣教环节

ICU 监护的重要性:大手术患者术后不可忽视的宣教环节
作者:汪利坤   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1861

对接受心脏、颅脑、胸腹等大手术的患者来说,术后转入 ICU 监护不是 “病情加重” 的信号,而是保障康复的关键一步。但很多患者和家属对 ICU 充满陌生与恐惧,甚至抵触术后监护。做好 ICU 监护的术前宣教,能帮患者及家属消除顾虑、配合治疗,这一环节虽不直接参与手术,却对术后恢复影响深远。

一、为什么大手术后需要 ICU 监护?大手术对身体是 “重创”:麻醉药物未完全代谢,呼吸、循环功能可能不稳定;手术创伤会引发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器官功能异常;术后疼痛、躁动还可能引发伤口出血、管道脱落。ICU 配备了最精密的监护仪、呼吸机、血滤机等设备,能实时捕捉血压、氧饱和度、尿量等细微变化,就像给患者装上 “24 小时生命预警系统”。

比如心脏术后患者,ICU 能通过有创动脉监测,在血压下降 0.5kPa 时就发出预警,比普通病房早 5-10 分钟干预;颅脑术后患者,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发现脑水肿,为降颅压治疗争取时间。

二、宣教要讲清:ICU 里会经历什么?(一)“满身管子” 不可怕,都是 “康复助手”术前要告诉患者:术后身上可能有气管插管(帮助呼吸)、胃管(减压或喂食)、尿管(记录尿量)、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给药)等。这些管道看似 “可怕”,实则各有作用 —— 气管插管能让肺部充分休息,尿管能反映肾脏功能,中心静脉导管能更安全的输注药物。

(二)“不能家属陪” 是为了更好地恢复很多家属担心 “患者独自在 ICU 会孤单”,宣教时要解释:ICU 实行 “无陪护” 是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家属进出可能带入细菌),也为了让医护人员专注治疗(不受探视干扰)。但会告知:“护士会按时给患者擦身、翻身,每天可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特殊情况可用视频电话进行探视让家属了解情况”,让家属明白 “暂时分离是为了更好的康复”。

(三)“醒来后不舒服” 有办法缓解术后清醒的患者可能会觉得喉咙痛(插管引起)、伤口痛、想咳嗽却不敢。要提前宣教:“喉咙痛会用雾化治疗缓解,伤口痛有镇痛泵,咳嗽时护士会帮你按住伤口”。尤其要说明:“有任何不适,哪怕不能说话,护士会教会用动动手指、眨眨眼,等特殊方式在表达需求”,给患者传递 “有人管、不无助” 的安心感。

三、宣教要教会:如何配合 ICU 监护?(一)患者要知道的 “配合要点”告诉患者:醒来后看到仪器不要慌,听到报警声不用怕(可能只是参数轻微波动);不要乱拔管子,想动时先告知护士;试着做深呼吸训练(护士会教腹式呼吸),这能帮助早点脱离呼吸机。这些简单的配合,能让 ICU 治疗更顺利。

(二)家属要明白的 “协作规则”向家属讲清探视制度:“每天固定时间探视,每次 30 分钟,要穿隔离衣、戴口罩”,这不是 “限制”,而是保护患者;告知 “不要向护士提不合理要求(如给患者喂水)”,因为术后早期进食可能引发呕吐误吸;教会家属 “有效沟通”:“探视时多讲鼓励的话,比如‘医生说你恢复得不错’,不要在患者面前哭”,积极的语言能给患者力量。

四、宣教要消除:那些常见的 “误区”(一)“进 ICU 就是病情重”?纠正:“ICU 是‘重症监护’,不是‘重症等死’。大手术患者术后进入 ICU,更多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像暴雨天把幼苗移到温室,不是幼苗快死了,而是需要更精心的呵护。”

(二)“用呼吸机就是‘不行了’”?解释:“呼吸机就像‘呼吸拐杖’,术后暂时用它,是让肺部休息,等呼吸肌有力了就会撤掉。很多患者术后 1-2 天就能脱离呼吸机,这是康复的正常过程,不是病情加重。”

大手术患者的康复,始于手术台,却离不开 ICU 监护的 “保驾护航”。术前宣教不是 “走过场”,而是用信息消除恐惧、用知识促进配合。当患者及家属明白 “ICU 监护是为了更快、更安全地康复”,就能从 “被动接受” 转为 “主动配合”,这正是宣教环节的真正价值 —— 让医疗不仅有技术的精准,更有理解的温度。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