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治疗新思路:中西医结合如何缓解咳、痰、喘?

慢阻肺治疗新思路:中西医结合如何缓解咳、痰、喘?
作者:刘杰   单位:德阳市中江县玉兴镇卫生院
331

秋冬季节,呼吸科门诊总能见到这样的患者:常年咳嗽不断,喉咙里像塞着化不开的痰,走几步路就喘得直不起腰——这很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典型表现。作为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我国慢阻肺患者已超1亿人。传统治疗多依赖西药控制症状,但“咳、痰、喘”反复出现仍是患者的最大困扰。如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新思路,正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康复方案。

一、认识慢阻肺:不只是咳嗽,而是进行性肺损伤

很多人把慢阻肺当作普通“老慢支”,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实际上,它是气道和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导致的进行性损伤: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反复刺激气道,使黏膜受损、痰液排出受阻,肺泡弹性变差,就像被反复挤压的气球逐渐失去回缩力。

其核心症状“咳、痰、喘”各有根源:

咳嗽:气道黏膜受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变得异常敏感,轻微刺激就会引发剧烈咳嗽;

痰多:杯状细胞过度分泌黏液,加上纤毛摆动功能下降,痰液黏稠如胶,堵在气道里;

气喘:肺泡弹性丧失,气体交换效率降低,身体缺氧时只能加快呼吸,形成“越喘越缺氧”的恶性循环。

慢阻肺的肺功能损伤不可逆,若不及时干预,会逐步发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因此,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打破“咳、痰、喘”链条,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二、西医打底:快速打通呼吸通道

西医治疗的核心是“抗炎、排痰、改善通气”,像拆除气道里的“障碍物”,为后续调理铺路。

支气管扩张剂:是缓解气喘的“主力”,短效药(如沙丁胺醇)5分钟内就能放松气道平滑肌,适合急性喘息;长效药(如噻托溴铵)能持续12-24小时保持气道通畅,适合长期维持。

抗炎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可局部减轻气道炎症,减少黏液分泌,尤其适合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注意吸入后及时漱口能避免口腔不适。

排痰辅助: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能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让其变稀易咳出;必要时配合胸部拍背、体位引流,帮助痰液排出。

西医能快速控制急性症状,但对慢性期的体质调理、减少复发效果有限,这正是中医的强项。

三、中医调理:辨证修复肺脾肾功能

中医将慢阻肺归为“肺胀”“喘证”,认为病根是“肺脾肾虚、痰瘀阻肺”。长期吸烟、反复感冒伤肺气,脾失健运生痰湿,肾不纳气则气短,治疗讲究“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急性期:祛邪为先:若咳嗽剧烈、痰黄黏稠、口干,多为“痰热壅肺”,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宣肺、石膏清热,快速缓解症状;若痰稀、怕冷无汗,属“风寒犯肺”,小青龙汤可温肺化饮。

缓解期:扶正补虚:病情稳定后,重点调理脏腑。肺气不足者易感冒、乏力,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可益气固表;脾虚痰多、食欲差者,参苓白术散能健脾化痰;肾虚喘促、活动后加重者,金匮肾气丸可温肾纳气。

特色外治三伏贴、三九贴通过刺激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位,温经通络、化痰平喘,能减少急性加重次数;艾灸关元、气海穴补元气,适合老年体弱患者。

四、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效果

临床证明,中西医结合能实现“快速控症+长效调理”的双重效果。

急性加重期,西医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缓解喘憋,联用千金苇茎汤等中药,可减少西药用量,加快排痰,让咳嗽缓解时间缩短2-3天。稳定期,长期吸入西药时加用六君子汤等健脾益肺中药,能增强免疫力,使每年急性加重次数平均减少1.2次。康复期,八段锦配合腹式呼吸训练,能增强呼吸肌力量,不少患者坚持3个月后,爬楼不再费力。

五、日常养护:中西医结合防复发

避诱因:西医强调戒烟、防雾霾;中医提醒秋冬保暖,防寒邪入侵。调饮食:西医建议高蛋白饮食(鸡蛋、鱼肉),避产气食物;中医认为肺喜润,可吃梨、百合润肺,痰湿重者喝陈皮茯苓茶,忌生冷油腻。练体质:西医推荐每天散步30分钟;中医建议按摩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益肺、增强体质。。

慢阻肺虽不可逆,但中西医结合能让“咳、痰、喘”不再困扰生活。早期干预、坚持治疗,西药控症、中药调理,配合科学养护,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对付慢阻肺,中西医联手,能为肺功能筑起坚固防线。

2025-07-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