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需谨慎, 这些细节别忽略

儿童用药需谨慎, 这些细节别忽略
作者:蓝文玲   单位:蒙山县蒙山镇卫生院
2846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身体健康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然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疾病,需要用药治疗。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和特殊。因此,儿童用药必须格外谨慎,家长和监护人在给孩子用药时,千万别忽略以下这些关键细节。

精准把握剂量,拒绝“经验主义”

儿童用药的剂量与成人大不相同,不能简单地按照成人剂量减半或根据年龄估算。儿童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的孩子,对药物的耐受和代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药品说明书上通常会明确标注儿童用药的剂量范围,一般是按照体重(如每千克体重多少毫克)或者年龄来计算。家长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嘱咐,精确计算孩子的用药剂量。使用量杯、滴管等专用工具来量取液体药物,确保剂量准确无误。切不可凭借“经验”随意增减药量,药量过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延误病情;药量过大则可能引发药物中毒,对孩子的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认清药物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如今,市场上的儿童药品琳琅满目,很多药品虽然名称不同,但可能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比如,一些治疗感冒的复方制剂中,可能同时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果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同时服用了两种或多种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就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摄入。

家长在给孩子用药前,务必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上的成分表,了解药物所含的具体成分。如果孩子已经在服用一种药物,再次选择其他药物时,要仔细核对成分,避免重复用药。若对药物成分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关注用药途径,正确给药方式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用药途径,常见的有口服、外用、注射等。对于儿童来说,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但也要注意给药的方法和技巧。

口服药物时,要根据药物的剂型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例如,片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难以吞咽,此时可以选择颗粒剂、糖浆剂等更易于接受的剂型。给孩子喂药时,要采用温和、耐心的方式,避免强行灌药,防止孩子呛咳或产生恐惧心理。

外用药物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指示使用,注意涂抹的部位、范围和频率。有些外用药物不能用于破损的皮肤,有些则可能需要避开眼睛、口腔等敏感部位。如果不小心将外用药物弄到了眼睛或口腔里,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留意不良反应,及时应对处理

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更为明显和迅速。在给孩子用药过程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兴奋等)等。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观察症状的变化。如果症状轻微,如只是轻微的皮疹或胃肠道不适,可以先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他们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多喝水、休息等。但如果症状严重,如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等情况,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切不可延误。

重视特殊情况,谨慎用药选择

对于一些有特殊健康状况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用药时更要谨慎。这些孩子的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与正常儿童不同,某些药物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或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给孩子用药前,家长一定要向医生详细说明孩子的特殊健康状况,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有些药物可能是这类儿童的禁忌,千万不能擅自使用。

妥善保存药品,防止误服误用

儿童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如果药品没有妥善保存,孩子可能会误当作糖果或其他食物服用,从而引发危险。

家长要将药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或上锁的柜子里,避免孩子接触。同时,要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服用药品,让他们明白药品不是零食,只有在生病需要时,在家长的监护下才能服用。

儿童用药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监护人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用药的特殊性,谨慎对待每一个用药环节。从精准把握剂量、认清药物成分,到关注用药途径、留意不良反应,再到重视特殊情况、妥善保存药品,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在用药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