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小芳  单位:黄山市人民医院 五官科  发布时间:2025-04-23
891

你是否经历过耳朵闷胀如浸水、听力模糊似隔墙?这可能是中耳发出的求救信号!中耳炎并非简单的“耳朵发炎”,而是鼻腔与耳朵间的秘密通道(咽鼓管)发生故障所致。婴幼儿因咽鼓管短平更易中招,约80%的孩子在7岁前至少经历一次中耳炎侵袭。下面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中耳炎的成因与自救指南,为广大患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中耳炎是怎么发生的?

中耳炎的本质是耳朵内部平衡系统失调引发的炎症反应。连接鼻腔与中耳的咽鼓管(俗称“耳鼻通道”)承担着调节气压、排出分泌物的重要职责。当感冒病毒侵袭或过敏性鼻炎发作时,鼻腔黏膜肿胀犹如“塌方的隧道”,导致这条“生命线”堵塞。滞留的鼻涕携带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或病毒,如同“逆行的洪水”倒灌进中耳腔。婴幼儿因咽鼓管短直且呈水平位(成年后逐渐变长倾斜),平躺喝奶时奶液更易“走错路”进入中耳,这也是6个月至3岁儿童高发中耳炎的关键因素。

气压剧烈变化时(如飞机起降、潜水),咽鼓管来不及调节中耳压力,会形成“负压真空”,将鼻腔分泌物“抽吸”至中耳。这些含有病原体的黏液在中耳腔积聚,形成黏稠的“胶水样积液”,不仅压迫鼓膜引发胀痛,更为病菌繁殖提供养分。随着炎症加重,积液从清亮逐渐变为脓性,鼓膜在压力下可能穿孔流脓。若未及时治疗,持续炎症会损伤听小骨(人体最小的三块骨头),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吸烟环境、过度使用安抚奶嘴、腺样体肥大等因素,也会通过不同途径干扰咽鼓管功能,增加中耳炎发生风险。

二、这些信号提醒你“风暴来了”

成年人会感觉耳朵深处胀痛,像有东西在敲鼓,咀嚼时疼痛加剧,听力像隔了一层水,还可能听到持续的嗡嗡声。儿童不会表达疼痛,但会频繁抓耳朵、摇头、莫名哭闹,甚至反应迟钝。如果发烧超过38℃且退烧药无效,或耳朵流出黄绿色液体,说明炎症已加重。婴幼儿若突然安静、拒食,可能是疼痛难忍的表现。

三、家庭自救:这些事千万别做!

发现耳朵不适,很多人会犯三个致命错误:往耳道滴香油、酒精(破坏耳道环境),用棉签拼命掏(可能捅破鼓膜),或同时捏住两个鼻孔擤鼻涕(把病菌挤进中耳)。正确做法是:用40℃热毛巾敷患耳10分钟(每日3次),生理盐水清洗鼻腔保持呼吸通畅,服用布洛芬缓解疼痛。睡觉时让患耳朝上侧卧,避免压迫加重肿胀。

四、必须立即就医的“红色警报”

当耳朵流出脓液(带臭味)、出现高烧不退、面部僵硬或天旋地转伴呕吐时,说明炎症可能扩散到大脑或内耳,24小时内必须就诊。医生会用发光耳镜查看鼓膜是否穿孔,通过听力测试判断损伤程度,并检查鼻腔找出感染源头。儿童反复发作可能需要鼓膜置管引流积液,成人慢性患者可能需微创手术疏通咽鼓管。

五、治疗误区:别让“小风暴”变“飓风”

有人见症状减轻就停药,反而让病菌“卷土重来”,抗生素需连用10-14天。害怕鼓膜穿刺更是大错,中耳积液不及时排出会压迫听小骨,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期间要忌口海鲜、羊肉等“发物”,避免喝咖啡和酒(加重血管扩张),多吃猕猴桃、梨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帮助消炎。

六、预防指南:给耳朵穿上“防护服”

预防的关键是守护好“排水管”:感冒时单侧擤鼻涕(按住一边鼻孔轻擤),婴儿喂奶保持头高脚低位,坐飞机起降时嚼口香糖保持咽鼓管畅通。游泳后别用棉签掏耳,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30厘米吹干耳道。过敏性鼻炎患者要勤换床单,定期清洗空调滤网,春秋季外出戴口罩防花粉。

综上所述,中耳炎绝不是“忍忍就好”的小毛病!拖延治疗可能导致听力永久损伤(听声音像隔水)、面瘫(嘴角歪斜闭不上眼),甚至引发脑膜炎(头痛欲裂、脖子僵硬)。记住口诀:耳痛耳闷要警惕,鼻涕倒流是祸根;热敷洗鼻可应急,流脓发烧速求医;预防先从通鼻起,科学护耳保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