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日彪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1065

骨折、扭伤、筋骨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在中老年人或运动人群中更为常见。现代医学通过手术、固定、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治疗,在急性期处理和结构修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许多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发现,单纯依靠现代手段,恢复速度慢、后遗症多,疼痛、僵硬、肿胀等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这时候,中医药方在骨伤修复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

中医如何看待骨伤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筋骨属于“肾主骨,肝主筋”的调控范围。中医认为,骨折、软组织损伤等不仅仅是骨骼或肌肉层面的问题,更涉及气血运行、经络通畅与脏腑功能的整体协调。受伤之后,局部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是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医治疗骨伤,不只是“接骨”,而是通过整体调理来促进局部愈合。

中医骨伤学的发展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书中早有对跌打损伤、骨折的描述,历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也都有相关论述和实践经验。传统中医在长期的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骨伤治疗经验,形成了包括内服中药、外敷膏药、正骨推拿、针灸理疗等在内的一整套治疗体系。

中医药方在骨伤修复中的作用

活血化瘀,缓解初期肿痛:在受伤初期,通常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瘀斑,这是瘀血堵塞导致的气血运行障碍。中医在这一阶段会采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方,例如“跌打丸”“活血止痛汤”“复元活血汤”等,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其中常见药材如三七、乳香、没药、川芎、当归等,均具有强效的活血作用,能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加快组织代谢,有助于减少肿胀与瘀血残留。

促进骨骼愈合与组织再生:当骨折稳定后,进入愈合阶段,中医药则更注重补肾壮骨、益气养血,帮助骨骼生长和功能恢复。常用方如“补肾壮骨汤”“骨碎补酒”“续断煎剂”等,药材多以骨碎补、续断、杜仲、淫羊藿、桑寄生等为主,这些中药在中医理论中有“强筋健骨”的功效,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在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加速骨痂形成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不仅帮助骨折部位恢复原有结构,还能增强整体体质,降低再损伤风险,提升康复质量。

舒筋活络,恢复关节功能:在受伤后期,很多人会出现关节僵硬、肌肉紧张、活动受限等问题。中医常使用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类药物来缓解这些症状。例如使用桂枝、羌活、独活、牛膝、桑枝等药材,能够改善局部血流,解除肌肉痉挛和关节僵硬。同时,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可以促进局部气血流通,恢复关节灵活度,加快整体康复进程。

中医与现代医学如何互补

手术后配合中医调养:现代手术可快速复位骨折、固定断骨,但术后恢复却往往漫长。许多患者在术后会经历消肿缓慢、骨痂形成迟缓、肢体功能不全等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中医药调养,可加快消肿、促进愈合。例如在手术切口稳定后,使用外敷中药或口服中成药,有助于缩短康复周期,提升生活质量。

非手术治疗阶段应用传统疗法:对于不需要手术的轻型骨伤,如软组织扭伤、小面积骨裂等,中医传统疗法可作为主要干预手段。尤其是在急性期后期或慢性损伤阶段,中医推拿、针灸和药浴等疗法在减轻慢性疼痛、改善僵硬感方面表现突出,减少了对止痛药的依赖,也降低了药物副作用风险。

现代科技辅助中药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验证中药在骨伤修复中的有效机制。现代药理学证实,某些中药确实能够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影响骨代谢相关通路。利用现代制剂工艺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标准化药效成分,可以提升传统药方的稳定性与可控性,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强的科学依据。

中医药在骨伤修复中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独特的治疗价值。它通过整体调理、分期施治,在促进骨骼愈合、减轻疼痛、恢复功能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医药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也让传统智慧在现代医疗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科学使用中医药,谨慎规范地配合现代医学手段,为骨伤患者带来更理想的康复结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