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占比逐步增加,但对于重大疾病来说,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加上老年患者自身病症特点和身体素质,导致手术治疗时,麻醉对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大,想要确保老年人麻醉效果,医生则需从不同角度入手,最大程度降低老年人麻醉风险。
老年人麻醉风险
过敏。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实际进行病症救治过程中,麻醉手术中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可能需要搭配其他类型的药物,多达数种甚至十数种的药物在短时间内同时使用,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且难以明确过敏原。
反流。如果在手术前不能按照医生的医嘱禁食禁水,麻醉药物会刺激身体反应造成胃内容物反流,进而产生严重的误吸现象,甚至会引发肺部感染和窒息。
苏醒延迟。相比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来说,老年患者的身体代谢速度相对较慢,心血管血流速度减缓,肝肾功能下降,极易导致麻醉药物在身体内不断堆积,进而出现苏醒延迟的现象,需要相应的调整药物的剂量及给药间隔。
血压波动大。由于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已经逐渐衰退,心脏舒缩功能下降,血管硬化弹性降低,在麻醉过程中容易出现血压过高或过低。
并发症。大多数老年人自身会有基础病以及其他类型的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此在全麻手术治疗时,麻醉药物一旦使用不当则会加重并发症。
老年人麻醉保障策略
制定专业麻醉方案。针对老年人进行麻醉操作之前,医护人员会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病症严重程度进行详尽的健康评估,包含病史、体检参数以及辅助检查,制定出细致、全面、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严格调控麻醉参数。老年患者在进行麻醉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症严重程度,严密监测麻醉所需要的各项参数,比如: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各项呼吸参数等,通过这种实时监控能够快速发现相关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群体,尤其是自身患有心肺功能方面疾病的老年患者,精准的麻醉控制和科学调整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细致准备术前术后。为保证老年患者全麻效果,在术前不仅要重视药物的准备,还要选择适合的方式引导患者,确保患者能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会在术前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和充分的沟通,缓解患者对于麻醉的焦虑情绪;在术后,医护人员则会详细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其身体各项数据提供相应的护理治疗,比如:疼痛管理、呼吸支持等。
合理预防麻醉风险。手术前,医生和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评估;根据患者的病症治疗类型、手术流程以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法,如果手术类型相对简单,风险较低则可以选择局部麻醉,而大型手术则需全身麻醉;由于老年患者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药物的排泄能力大幅度降低,因此在进行麻醉时,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精准控制麻醉药物用量。
科学监测。第一,脑功能监测。在手术后为了保证老年患者的身体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状态,需要进行脑功能监测,通常情况下,针对老年人所使用的脑功能监测方法主要为脑电双频谱监测或者其他脑功能监测设备,其监测目的则是为了避免麻醉药物使用过量或者不足产生的并发症,如苏醒延长或术中知晓等。第二,标准监测。标准监测主要针对老年人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其中包含脉搏监测、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无创血压监测、温度监测以及呼吸二氧化碳测定等方面,由于以上监测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一旦患者身体数据出现异常后要及时处理。第三,体位监测。老年人由于外周循环较差、皮肤菲薄及骨质疏松,往往更容易出现神经和其他受压点的损伤甚至骨折,体位摆放应轻柔舒适并注意受压部位垫上棉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