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冬春交替或季节更迭之际,流感常常不期而至。发热作为流感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常让人焦虑不安。其实,流感发热是身体与病毒“作战”的正常反应,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就能从容应对。
一、流感发热症状
1.体温波动:起病后1天内体温可能骤升至39℃以上,2-3天后逐渐下降,但部分患者可能持续发热1周以上。
2.全身症状重:除发热外,常伴头痛、肌肉酸痛(尤其下肢和腰背部)、极度乏力,甚至出现眼眶疼痛、眼球运动时疼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3.呼吸道症状轻:初期可能仅有轻微咽痛、干咳,后期可能因黏膜损伤出现脓痰,但总体呼吸道症状轻于全身症状。
二、发热处理“三步走”:科学降温,缓解不适
1.体温未超“警戒线”,物理降温是首选
当体温未超过38.5℃时,身体正处于免疫系统与病毒“激战”的阶段。此时,过度使用退烧药可能抑制免疫反应,反而不利于康复。建议优先选择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帮助身体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防酒精通过皮肤吸收导致中毒。
冷敷额头:冷敷可以降低局部温度,缓解头痛和不适感。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贴在皮肤上,以防冻伤。
调节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在50%-60%。适当减少衣物,避免穿着过多导致热量无法散发。
2.体温突破“警戒线”,药物降温来帮忙
当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头痛、肌肉酸痛时,身体的不适感会显著加重,此时需要及时使用退烧药缓解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这是一种常用的退烧药,安全性较高,适合大多数人群使用。使用时请参照说明书。儿童使用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过量。
布洛芬: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退烧效果较强。胃溃疡患者慎用,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
特别提醒:服用退烧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建议的剂量和频率使用,避免过量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同时,不要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3.药物加物理,双管齐下效果佳
服用退烧药后,可以结合物理降温方法,增强降温效果。如果服药后体温仍未下降或出现反复发热,可能是病毒尚未完全控制,需继续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三、抗病毒治疗:抓住“黄金期”,缩短病程
流感病毒复制的高峰期在感染后24-48小时,此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1.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在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因此一旦怀疑流感,应尽快就医并遵医嘱用药。
2.规范用药:抗病毒药物需按疗程服用,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完成整个疗程,以免病毒残留导致病情反复。
3.避免滥用:抗病毒药物仅对流感病毒有效,对普通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无效。因此,使用前需明确诊断,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
四、预防流感:从日常细节做起,筑牢健康防线
1.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因为病毒抗原容易变异,每年的疫苗成分会根据流行毒株进行调整。
2.日常防护
勤洗手:洗手是预防流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去除手上的病毒和细菌,减少感染机会。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传播,降低感染风险。
通风换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每日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素,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免疫物质。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以免影响免疫功能。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瑜伽),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
结语
流感发热虽常见,但科学应对可大幅降低健康风险。只要及时降温、规范用药、密切观察、预防先行,就能在流感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