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全周期护理的关键细节

心肌梗塞全周期护理的关键细节
作者:钟艳   单位:宁南县人民医院
5

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病例超200万,它就像一颗隐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一旦发作,若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一、急救阶段: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

1.快速及时识别心梗症状

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是胸痛,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持续超过15-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不过,也有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喉部紧缩感等。因此,当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一旦怀疑心肌梗塞发作,优先选择救护车转运。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准确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患者状况等信息。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活动,尽量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轻心脏负担。如果患者有硝酸甘油,可在舌下含服1片,但若血压偏低则不宜使用。

3.谨慎转运患者

在急救人员到达前,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不能让患者自行前往医院。因为搬动或自行活动可能会增加心脏耗氧量,加重病情。如果必须转运,应使用担架平稳搬运,并保持患者头部处于高位。发病后120分钟内是心肌梗塞的黄金救治时间窗。

二、住院治疗阶段:专业护理助力康复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恶性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2.遵医嘱规范用药

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用药注意事项,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3.配合各项检查与治疗

住院期间,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治疗。这些检查和治疗对于明确诊断、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患者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不要因为害怕或担心而拒绝检查和治疗。

三、日常康复阶段:长期管理预防复发

1.合理饮食

心肌梗塞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减少食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有助于控制血压;少吃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此外,要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的体重。

2.适度运动

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活动(如床边坐起、床边站立、床边行走)。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适合心肌梗塞患者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3.戒烟限酒

吸烟是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患者必须坚决戒烟。同时,要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心理调节

心肌梗塞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病情复发、影响工作和生活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心脏功能,不利于康复。患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5.定期复查

出院后,患者要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心肌梗塞全周期护理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要充分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掌握关键细节,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梗塞的再次发作。

2025-07-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