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苓  单位: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804

新生命呱呱坠地的喜悦背后,一场无声的“生死战”可能正在悄然上演——产后出血,这个被称为产科“隐形炸弹”的并发症,是导致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它像一颗潜伏的定时炸弹,可能在分娩后几小时内突然爆发,也可能因症状隐匿被忽视,最终酿成悲剧。

一、产后出血为何如此凶险?

产后出血的定义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毫升,剖宫产者≥1000毫升。这一数字相当于普通成年人全身血量的1/5至1/3,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导致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更可怕的是,它的表现常被误解为正常产后现象,没有引起重视。许多产妇易把产后出血认为是“排恶露”,而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常被归因于“产后虚弱”,从而忽视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二、早期识别:这些“蛛丝马迹”别忽视

出血量的“异常信号”

若出血量突然增多,如1-2小时内浸透整片卫生巾或出现鸡蛋大小的血块应提高警惕;部分产妇出血未流出阴道,而是积聚在宫腔或阴道内,表现为“看似出血少,但血压持续下降”,这种“隐性出血”更危险;若出血呈持续性点滴状,而非间歇性大量涌出,可能是软产道裂伤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

2.生命体征的“微妙变化”

血压下降伴心率加快:正常产后血压应稳定在孕前水平,若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同时心率>100次/分,提示血容量不足。有时伴有四肢冰凉、口唇和指甲床发白,按压指甲后恢复血色缓慢,应警惕失血性休克。

3.自觉症状的“隐匿提示”

口渴难忍:失血后血液浓缩,刺激神经中枢,产妇可能频繁要求喝水,但饮水后仍感口干。

尿量减少:若24小时尿量<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17毫升,则提示血容量不足。

4.子宫状态的“关键线索”

子宫软如“布袋”:正常产后子宫应硬如球状,若触诊发现子宫松软、轮廓不清,提示收缩乏力。

宫底升高:产后子宫每日下降1-2厘米,若宫底位置不降反升,可能因宫腔积血导致子宫膨胀。

三、四大“元凶”: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

1.子宫“无力”型选手: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70%-80%。子宫像“泄了气的气球”,无法有效闭合血管。常见于产程过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或精神紧张的产妇。

2.胎盘“赖着不走”:胎盘残留或植入,即胎盘未完全剥离或植入子宫肌层,会导致持续出血。常见于前置胎盘、剖宫产史或多次流产的产妇。

3.软产道裂伤:分娩时会阴、阴道或宫颈撕裂,尤其多见于急产、巨大儿或使用产钳助产的产妇。

4.凝血功能障碍:产妇本身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妊娠期高血压或产前使用抗凝药物,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凝固。

四、黄金10分钟:家属能做的“救命措施”

产后出血的抢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家属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当发现出血量较多时,不要自行处理或等待“观察”,应立即呼叫医生。医院有专业的急救团队和设备。同时保持产妇平躺,抬高臀部和双腿,增加回心血量,避免晕厥。若产妇呕吐,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记录出血量:用带刻度的容器收集血液,或拍照记录卫生巾浸透情况,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

切勿喂水喂食:急救过程中可能需麻醉或手术,进食会增加风险。

五、预防胜于治疗:产前产后的“安全防线”

1.产前管理: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前置胎盘、多次流产史),提前与医生讨论分娩方式。

2.产时配合:配合医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产程疲劳,必要时选择无痛分娩减少体力消耗。胎盘娩出后,可以主动询问医生“子宫收缩情况”和“胎盘是否完整”。

3.产后观察:住院期间护士会定时按压宫底、监测生命体征,不要因“怕疼”而拒绝检查。出院回家后若出现恶露过多,持续头晕或发热等异常情况,立即返院,切勿拖延。

产后出血的可怕,不在于它的不可预防,而在于我们对它的无知和轻视。每一位准妈妈都应了解:产后24小时不是“任务完成”的终点,而是“安全过渡”的关键期。它的早期信号并非“难以察觉”,而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身体警报”。多一份警惕,少一分侥幸,才能让新生命的到来真正充满喜悦,而非遗憾。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