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每16秒就有1人因卒中倒下,其中约六分之一属于“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这类患者五年内再发脑卒中风险高达29%,其他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也达38%,而颈动脉斑块正是引发这类灾难性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一种名为Plaque-RADS的创新评估系统为临床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它通过标准化、结构化的分类体系,为临床提供了精准识别高风险斑块、制定个体化干预策略的工具。这套系统通过标准化影像解读,为颈动脉斑块建立了全新的“风险身份证”。
从血管壁到斑块核心的“解剖学密码”
Plaque-RADS系统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超声、CTA、MRI),综合斑块成分、形态及易损性特征,将其分为4个主级,每个主级下再细分亚级,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身份证”。其核心优势在于其精细化的分类体系。该系统将颈动脉斑块分为四个主要等级:1级代表完全正常的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如同崭新的水管内壁般光滑;2级为偏心性斑块,最大管壁厚度虽未突破3mm警戒线,但已出现局部增厚,如同墙面开始鼓包;当斑块厚度达到或超过3mm时即进入3级范畴,此时需警惕内部可能存在的脂质坏死核心——这种结构如同埋藏在斑块内的“不定时炸弹”,3级斑块进一步细分为3a(小脂质核心)、3b(中等脂质核心)、3c(大脂质核心伴钙化),风险程度逐级递增;最危急的4级斑块则具备复杂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破裂(FC rupture)或管腔内血栓形成,这些改变如同“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引发灾难性栓塞事件。
多模态影像构建的“立体诊断网”
该系统的革命性突破在于整合了超声、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影像技术。MRI的T1加权像能清晰显示斑块内出血信号,其对IPH的检测敏感性高达92%;CTA在识别钙化斑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精确测量钙化斑块体积;超声则凭借其实时动态监测能力,成为长期随访的首选工具。这种多模态协同策略如同组建了一支“影像特种部队”,从不同维度对斑块进行立体化评估。
结构化报告:医患沟通的“共同语言”
每份Plaque-RADS报告都包含12项标准化信息: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日期、颈动脉侧别、狭窄率、成像模态、Plaque-RADS分级、最大管壁厚度(MWT)、脂质核心长度、钙化长度、斑块负荷、辅助特征(如IPH、FC破裂)、影响因素(如血压、血糖)。这种格式化的报告系统不仅让医生能快速获取关键诊断信息,也帮助患者直观理解自身病情,例如通过斑块负荷数值可以量化评估血管堵塞程度。
从分级到干预的“临床决策树”
基于Plaque-RADS分级,临床可制定精准的干预策略:
1级斑块:此时的重点是维持血管健康状态,建议采取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严格戒烟限酒。
2级斑块:需启动一级预防措施,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使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3级斑块:治疗进入攻坚阶段,强化他汀治疗是稳定斑块的核心措施,同时需联合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当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超过50%时,需由多学科团队评估是否需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支架成形术(CAS)。
4级斑块:这是临床处理的最高警戒级别,除强化药物治疗外,对有症状且狭窄≥50%或无症状但狭窄≥70%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复杂病例,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
未来展望:智能诊断时代的“血管守护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Plaque-RADS系统正在向智能化迈进。基于深度学习的AI辅助诊断系统已能自动分析影像数据,将斑块评估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诊断一致性达到98%。未来,可穿戴设备可能实现实时监测斑块稳定性,基因检测技术有望预测个体斑块进展风险,而纳米药物则可能直接作用于斑块内部,精准“拆除”脂质核心。Plaque-RADS系统的出现,标志着颈动脉斑块管理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跨越。当每位患者都能获得专属的“血管健康密码”,我们离“天下无栓”的愿景又近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