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血:不容忽视的健康警报
便血,这个看似常见的症状,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误解。很多人在发现大便带血时,第一反应可能是痔疮发作,自行购买药物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便不再放在心上。然而,便血绝不仅仅是痔疮的“专利”,它还可能是结直肠癌发出的早期信号。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结直肠癌的早期阶段,肿瘤组织会侵犯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破损出血,从而出现便血症状。这种便血与痔疮引起的便血有所不同,痔疮便血通常是在排便后滴鲜血,血液与粪便不混合;而结直肠癌便血,血液往往与粪便相混合,颜色暗红,有时还伴有黏液,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由于早期结直肠癌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导致很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结直肠癌的发展:从息肉到癌症的演变
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多数结直肠癌是由肠道息肉恶变而来。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随着息肉的生长,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等表现。从息肉发展为癌症,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息肉并切除,就能有效阻断癌症的发生。
肠道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恶变的风险较高。一旦息肉发生恶变,癌细胞会不断增殖、扩散,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甚至通过血液、淋巴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发展到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率也会显著降低。因此,在息肉阶段及时发现并干预至关重要。
肠镜筛查:结直肠癌防治的“火眼金睛”
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肠道病变,尤其是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最有效的方法。肠镜是一种长约1.3~1.5米的可弯曲的纤维软管,通过肛门插入直肠,直至大肠,医生可以通过肠镜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颜色、有无病变,还可以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微小的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变。对于发现的息肉,医生可以在肠镜下直接进行切除,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效降低了息肉恶变的风险。对于已经发生癌变的早期肿瘤,若发现及时,也可以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内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完整切除肿瘤,还能保留肠道功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相比其他检查方法,如粪便潜血试验只能检测肠道是否有出血,无法确定出血部位和原因;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较小的肠道病变检出率较低,肠镜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大提高了结直肠癌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哪些人需要做肠镜筛查
年龄因素:一般建议45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首次肠镜筛查。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45岁后进行肠镜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家族史: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结直肠癌患者,其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3倍,这类人群应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发病者提前10年进行肠镜检查,且检查频率应适当增加。
肠道疾病史: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由于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监测病情。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等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应重视肠镜筛查。
便血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征兆,而肠镜筛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肠镜筛查,我们能够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及时干预,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符合筛查条件的人群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肠镜检查,让肠镜成为我们肠道健康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