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认知:慢阻肺不是老年人“专利”
提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不少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白发苍苍的老人喘着粗气、艰难呼吸的画面。的确,随着年龄增长,肺部功能会自然衰退,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但医学研究早已证明,慢阻肺绝非老年人“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也被这种疾病缠上。数据显示,在一些吸烟率高、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30~40岁的中青年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慢阻肺本质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它就像潜伏在身边的“呼吸杀手”,一旦发病,会导致气流受限,出现长期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而让它找上门的“推手”,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头号“帮凶”:吸烟的危害超乎想象
在导致慢阻肺的众多因素中,吸烟堪称“头号帮凶”。香烟燃烧时会释放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成分,会直接攻击呼吸道和肺部组织。焦油会黏附在气道内壁,破坏纤毛的正常运动,让呼吸道失去清除异物的能力;尼古丁则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让肺部长期处于“缺氧”状态。
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二手烟,都可能成为慢阻肺的诱因。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8倍,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概率越高。更值得警惕的是,电子烟也并非“安全替代品”,其产生的气溶胶同样含有多种有害物质,长期使用也会损害肺部健康。许多年轻烟民觉得自己身体好,偶尔抽烟不会有问题,却不知香烟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肺部,等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时,肺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隐形威胁:空气污染与职业暴露
除了吸烟,空气污染也是慢阻肺的重要诱因。室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污染物弥漫在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能直接进入肺泡,引发肺部炎症;室内,厨房炒菜产生的油烟、劣质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燃烧煤炭或木柴产生的烟雾,同样会对呼吸道造成伤害。在通风条件差的室内环境中,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可能比室外更高,长期暴露其中,患慢阻肺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某些特殊职业人群,职业暴露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在矿山、采石场、纺织厂、油漆车间等场所工作的人,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烟雾和刺激性气体,肺部承受着巨大压力。例如,煤矿工人吸入大量煤尘,容易引发尘肺,进而发展为慢阻肺;从事装修、化工行业的人,长期接触甲醛、苯等化学物质,呼吸道黏膜会持续受到刺激,增加患病风险。如果工作中不做好防护措施,如不佩戴专业口罩、防护面罩,患病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健康隐患:遗传与其他生活因素
遗传因素在慢阻肺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一种名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保护肺部的关键蛋白,导致肺部组织更容易被破坏,比普通人更早、更易患上慢阻肺。虽然这类遗传性病例相对较少,但如果家族中有慢阻肺患者,其他家庭成员也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
此外,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助攻”慢阻肺。比如,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呼吸肌力量减弱,肺功能下降;反复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如果没有彻底治愈,炎症反复发作,会损伤气道和肺部结构,增加患病风险;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等对呼吸道黏膜有保护作用的营养素,也会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
预防有道:远离慢阻肺从现在做起
想要远离慢阻肺,首先要戒烟,同时避免二手烟环境;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安装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通风;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日常生活中,坚持适量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增强心肺功能;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也很关键,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长期吸烟者、有慢阻肺家族史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