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云来  单位:大竹县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652

高血压作为“无声的杀手”,已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西医降压治疗虽效果显著,但长期用药可能带来副作用,患者依从性也面临挑战。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正为高血压防治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既能发挥西药快速降压的优势,又能利用中医整体调理的特点,实现血压的长期稳定控制。

认识高血压:中西医视角差异

西医视角下的高血压:现代医学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西医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占90%以上)和继发性两类,认为其发病与遗传、肥胖、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症状可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中阻、气血两虚等。

中西医结合降压的优势

优势互补,协同增效:西药降压作用迅速、靶点明确,适合急性期血压控制;中医调理整体、改善体质,适合长期调理。两者结合可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多靶点干预,全面调控:西药主要针对血压调节的特定环节(如血管紧张素系统、钙通道等);中医则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作用,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微循环,保护靶器官。

个体化治疗,精准施治:西医根据高血压分级分层选择药物;中医则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体质和证型制定个性化方案,实现"同病异治"。

副作用少,依从性高:中西医结合可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干咳、水肿、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中药调理能改善患者整体症状,提高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中西医结合降压的具体策略

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急性期)

对于血压≥160/100mmHg或高危患者,应以西药快速控制血压为主,可配合中药减轻症状和副作用。例如:钙拮抗剂+天麻钩藤饮(肝阳上亢型);CEI/ARB+六味地黄丸(阴虚阳亢型);利尿剂+半夏白术天麻汤(痰湿中阻型)

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稳定期)

对于血压轻度升高或已控制的患者,可逐渐减少西药用量,增加中药调理比重。常用方法包括:针灸疗法:取太冲、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平肝潜阳;耳穴压豆:取降压沟、神门、心、肝等耳穴;中药茶饮:如决明子茶、菊花枸杞茶、山楂荷叶茶等。

生活方式的中西医结合干预

饮食调整:西医建议低盐(<5g/天)、低脂、高纤维,中医推荐根据体质选择食材,如肝阳上亢者宜食芹菜、苦瓜;痰湿者宜食薏米、赤小豆;运动疗法:西医推荐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中医提倡八段锦、太极拳等调和气血的运动;情志调节:西医强调压力管理;中医注重疏肝解郁,可配合逍遥散等方剂。

结语

中西医结合控制血压不是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互补与深度融合。它既发挥了西医精准降压的“治标”优势,又体现了中医整体调理的“治本”特点,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必将在高血压防治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帮助更多患者实现血压的长期稳定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